其實這邊討論有點把升學國文跟文科加值混在一起討論了。不可否認,台灣發展一大部分都建立在科技業之上,而數理就是科技業的基石,由這個邏輯推導到要走輕文重理看似合理,但實際上,鄉民自己心理早就反駁過這個論述無數次了。
為什麼台灣國片看不到韓國車尾燈?
為什麼我們從沒討論過台灣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台灣從曾經華人流行文化中心逐漸淡出?
為什麼我們嘲笑西台灣文革毀棄中國千年文化的同時,也不敢大聲說在台灣能繼續延續?(撇除綠能你不能)
鄉民們都清楚升學考試是不可能集中衝刺國文的,因為這種大範圍的項目,更屬於是你日積月累的底蘊,不是一蹴可及的。
文化輸出的能力也是如此。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長期投資,把國民基礎水準往上墊高,就算每五年給你出一位文創天才,也拉不起整個頹敗的產業。
台灣沒有天然資源,加上大國環繞,因此在前三十年,選擇走技術密集的科技業來賺進外匯謀求發展,以短期收益來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但三十年過去了,台灣已經在全球科技產業鏈占有一席之地。是時候把捨棄很久的其他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慢慢補上來。
當然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例如文化輸出能力跟國力上,人口高度相關,以及台灣長期吸收外國文化下,形成的崇外自我暗示。同時看著發展軌跡相近但近年成功轉型的韓國,只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
這時再回來看看,我們發展理科產業的同時,有需要用二分法完全摒棄文科的發展嗎?其實零成本的文化輸出產業一樣很適合台灣的。不如說成本就是花在日常培養各位的文化素質上。
問題是出在國文考試的畸形 ,無助整體文化產業發展,才被推到批鬥的第一線。對於將要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台灣,日漸減少文化影響力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