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梨泰院悲劇】身處「地獄朝鮮」的年輕世

作者: monnom (桂)   2022-11-07 15:39:41
1.媒體來源:
上報
2.記者署名:
周昱君
3.完整新聞標題:
【梨泰院悲劇】身處「地獄朝鮮」的年輕世代 能等到答案還是只能自己舔傷口?
4.完整新聞內文:
0月29日,發生在南韓梨泰院的推擠事故,帶走了156條寶貴性命。事發至今七天,韓國人
悲痛、愧疚、憤怒,種種情緒有如烏雲罩頂,內心的困惑與懷疑,更是難以消解。為什麼
十萬人的現場,卻只配置137名警力?為什麼政府沒有事先擬定更完備的人流控管方案?
為什麼警方接到了11通求救電話,卻一次次錯失機會,任由年輕的生命在狹小的巷弄裡,
一點一點喪失最後的生機?
梨泰院的慘案,究竟是無法避免的「意外」,還是本該可以挽救的「災難」,帶出韓國政
府與韓國人民之間的視角落差。由年長一輩主宰的南韓政壇,跟年輕世代之間的矛盾,也
在悲劇的催化之下,變成越來越難以跨越的鴻溝。在梨泰院,可以看到民眾哀悼的標語和
字條上面寫著,「孩子們(各位),對不起」;然而,來自政府的反省何時來臨,不只失
去孩子的家屬在等,成千上萬的韓國年輕人,都睜著眼睛在看。
孩子們,這個社會辜負了你們
不幸的是,大批年輕人在重大災禍中殞命,這樣的事情對韓國人而言,並不陌生。社群網
站上,許多人開始將「梨泰院推擠事件」與「世越號沉船事故」相提並論。2014年4月16
日,同樣是韓國人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有250個高中生在海上罹難。不管是慶祝萬聖節
,還是參加學校的旅行,對年輕人來說本該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最後卻讓他們死於非命。
這一代的孩子,10幾歲時見證了世越號沉沒,以及當時朴槿惠政府的無能與謊言;八年後
的今天,又經歷梨泰院慘案。即使是當下不在現場的人,仍透過網路和新聞畫面,目睹同
齡人悲劇般的死亡,整個世代集體承受了雙重的創傷。他們心裡會想,「死的人也有可能
是我」。
首爾大學(SNU)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教授安格(Benjamin A. Engel)以視訊接受《上報
》訪問時說,梨泰院事件讓他立刻聯想起世越號,同樣代表著「年輕人被政府辜負了」。
一聽說梨泰院出事,安格第一個反應就是確定自己的學生都好。前一天,他才建議國際交
換生到梨泰院過萬聖節,隔天卻發生這種事。「我當下感覺非常愧疚,好像把我的學生送
到這個災難地帶。」所幸學生全都平安,「但是可以從他們的眼睛看出來,他們並不好過
……他們眼中曾有的光亮,很明顯消失了。」課堂上,安格跟學生一起討論這件事,從他
們身上感受到的是憤怒;對交換生是如此,不難想見韓國本地學生心底更強烈的情緒。
「年輕人沒做錯什麼,他們只是想要過得開心,是政府該負起維持公共安全的責任。」
安格觀察到,南韓社會開始出現一波「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的聲浪,老一輩
的人認為「年輕人只想玩樂」,說他們要是待在家裡,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但現實並非如
此;政府的官僚體制出了問題,非但沒能阻止災難,後果反而由年輕人承擔。漸漸地,孩
子們對現實失望,對政府幻滅,感覺自己置身於「地獄朝鮮」,被這個國家辜負了。
從「三拋世代」到「N拋世代」,在競爭激烈的南韓社會下,年輕人放棄的事物越來越多
。談戀愛、結婚、生子,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買房更是遙不可及。安格這麼描述年輕人
的心態:「他們沒辦法期盼向上流動、過得比父母那一輩人更好,反而可能向下沉淪……
世越號和梨泰院悲劇,只會加深這些感受,讓他們覺得:我們的國家在往錯誤的方向走,
我無法期待未來會有更好的人生。」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南韓的自殺率是已開發國家最高。2021年,在南韓每
十萬人,就有26人選擇自殺。
年輕人在梨泰院追尋什麼?
近十年來,梨泰院幾乎年年都湧入大批人潮慶祝萬聖節。但早在此之前,梨泰院就已經匯
聚美軍、中東與東南亞勞工階層移民、外派白領、韓國僑胞等多元群體。首爾大學學者安
格表示,身為美國人,梨泰院讓他更自在,感覺像「家」。
伴隨著龍山基地發展的,除了滿足美軍需求的異國料理、「大尺碼」服飾店,還有服務美
軍的性工作者,且不限於生理女性,更有今日可稱為「跨性別者」的群體。美國加州大學
聖地牙哥校區(UCSD)歷史系副教授亨利(Todd Henry)長期研究南韓的「酷兒」發展,
他透過視訊接受《上報》採訪時說,梨泰院跟首爾其他LGBT社群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高比
例的跨性別者。
過去,「一般」韓國人並不被鼓勵去梨泰院。像這樣的「基地村」(camp town),對韓
國人而言代表了被侵略、被佔領的「恥辱」,再加上性工作的汙名,若跟梨泰院扯上關係
,就會被看作是遭「汙染」或「腐蝕」。
亨利指出,梨泰院事故之後,保守人士開始強調「萬聖節不是韓國的傳統,是外國人帶來
的」,這類說法早在1970、1980年代就很普遍,將梨泰院視為「外國的」、LGBT文化也是
「外國的」,而年輕人若一味「模仿外國流行」,對韓國社會有害。
過去二十年來,情況有了改變。隨著美軍基地逐步遷移、關閉,美軍影響漸減;同時,許
多有海外經驗、對異國文化持開放態度的中上資產階級人士開始會去梨泰院,梨泰院漸漸
從基地村的氛圍,轉變成充滿世界性、很「潮」的地方。亨利指出,梨泰院有「仕紳化」
的趨勢(gentrification),越來越像鄰近的漢南洞,精品店、連鎖店、飯店林立,也成
了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
「假設你不住首爾,不是很有錢,但也想參與很潮、很酷的事物,你想要感受自己在這個
世界上是重要的,那你就會搭公車、搭火車,從鄉下地方來到梨泰院,或去景福宮拍照。
這對一些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亨利說,透過社交媒體,很「酷」的事物能迅速掀起潮流
,「如果你想被看見,就會去那邊拍照,放到Instagram」。若剛好跟明星同一天出現在
梨泰院,更是潮流份子的象徵。
為什麼去梨泰院?反映出來的,或許是年輕人在尋求釋放的出口。他們想要當一個很酷的
人,想要跟別人分享、被看到自己很酷。日常生活並不快樂,就算非常努力也不太可能成
功。他們需要喘息,需要逃離壓力的機會。
亨利拋出疑問,「怎麼樣才能創造更多快樂、更多滿足」,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現在或許是韓國社會反省的時候。
創傷療癒之路
世越號沉船與梨泰院踩踏,兩起事故發生在同一個世代,而且同樣是保守政權執政,並不
是巧合。亨利說,自1988年漢城奧運起,南韓逐漸獲得國際正視,經濟、文化發展有成,
但在表層底下,卻面對種種社會問題。
「保守政權之下,更關心去除經濟管制,非常嚴格遵循自由市場機制……更關心打擊毒品
、懲罰吸毒者。但像人流控制這種問題,或是太危險、太重的船,本來就不該開到海上。
我認為人民對公共安全會有質疑,政府資源和稅收怎麼運用的?誰獲得保護?」
普林斯頓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Princet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博士後研究員德勞(Darcie Draudt)日前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發表分析文章,直指政府長期以來把梨泰院視為外來移民來來去去的區域,未能建
立較長期、完整的災害預防與應變體系。此外,早期梨泰院的治安跟美軍基地息息相關,
政府在這裡的治安重點在於避免美國士兵犯罪,更關注個別的暴力事件。
南韓不是沒有強力的人流控制規章,卻主要是用來針對政治上的抗議活動。梨泰院現場警
力不足,也是爭議關鍵;據韓媒報導,梨泰院事故當天下午,首爾市中心曾有比萬聖節人
潮更小規模的抗議,政府卻部署了大約6500個警察。
悲劇七天之後,韓國人仍在尋找答案。11月5日,整座首爾市都點上白色蠟燭,成千上萬
人手拿白色菊花,哀悼已逝的年輕生命。許多民眾更高喊「尹錫悅下台」,要政府負起責
任。
哀悼與究責之外,創傷療癒之路,才正要開始。首爾大學學者安格這麼說:「紀念逝者的
方式,不一定就要放棄享受快樂,也不代表就不再彼此支持、不再去尋找梨泰院所代表的
自由。最後還是要繼續前進,繼續保持這些價值,繼續追尋他們在追求的。梨泰院正處於
痛苦之中,但我相信最後會恢復,會變得一樣強大。」
https://www.upmedia.mg/upload/article/20221106102325705353.jpg
南韓民眾5日上街哀悼與抗議,左邊標語寫著「孩子們(或理解為大家),對不起」,右
邊標語寫著「辭職下台就是追悼」。(美聯社)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Ok221106100411970348.jpg
發生事故的梨泰院小巷,位於地鐵站附近,旁邊是漢米爾頓飯店。(美聯社)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ZD221106100212365174.jpg
民眾聚集在梨泰院向逝者致哀。(美聯社)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Mj221106100509070715.jpg
民眾哀悼梨泰院事故逝者。(美聯社)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jM221106100718547507.jpg
民眾赴梨泰院哀悼逝者。(美聯社)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SH221106100920191852.jpg
https://www.upmedia.mg/upload/content/20221106/Sa221106100935557564.jpg
11月5日,梨泰院事故滿七天,民眾身穿黑衣、舉著白色蠟燭,上街哀悼,並要求總統尹
錫悅下台。(美聯社)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3&SerialNo=158332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