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儒家沒什麼特別的
「儒」這個字原本的意思原本就是負責祭祀禮儀的官員
孔子從這當中提取了道德意義
他本質上就跟世界上其他封建王國,對於底下士族言行與德性的規範
就好比騎士道或是武士道一樣
(這裡的封建指的是真的分封土地,
不是共產黨那種所有舊時代都叫封建的講法)
尤其是士族在分到土地之後,還需要具備武力守護土地上的農民
因此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除了遵守宗教意義上祭祀的規則(禮、樂)
行政文書的能力(書、數)
還需要具備上戰場持弓射擊(射)
以及駕馬車/戰車(御)的能力
(春秋時代戰爭還是以戰車為主,
騎兵要等到戰國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才流行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歷史文獻
特別強調孔子力能舉鼎,以及六十好幾還能教學生怎麼駕馬車
跟他那個一人扛住城門的老爸叔梁紇一樣威猛的緣故
身為一個士族後裔,也是要肩負保家衛國的責任
不威猛怎麼行呢?
有趣的是後世讀書人不會駕馬車不會射箭不會上戰場
但是他們卻相信自己遵循的是儒家規範...
只能說洗腦很成功就莫過於此吧
連那些所謂「反對派」,往往也是沒逃過被洗腦荼毒的一群人
指鹿為馬,不斷告訴你這隻鹿是一匹馬之後
你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但是潛意識已經接受了這個前提
所以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我討厭這匹馬」
反而無法識破「這是一頭鹿」
回到前面的話題,儒家這種在封建王國時針對士族
以及歡迎民眾一起學習的精神規範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儒家反對階級流動,真的反對階級流動幹嘛教平民
讓平民繼續不識字當傻子不就好了)
隨著戰國末期,秦國打造大統一帝國的時候就結束了
因為不再有諸子百家思想齊放的必要,也不再需要大量的人才流動
地方士族更是不斷被削弱,權力不斷的向中央皇權集中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不再需要讓讀書人同時俱備武力了
軍隊體系跟文官體系逐漸切割開來
或許中國與西方世界發展的分界點就在這邊吧
當西歐隨著西羅馬帝國分裂,經濟資源挹注到各個地方
形成了多元發展且彼此抗衡的封建時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2222
中國則形成了大統一帝國,短期獲得了大量資源與人力的紅利
長久以來卻不利於多元文化成形
甚至變得故步自封,放慢了發展速度
變成只注重討好上位者,以求得資源分配的文化
這時候的儒家也成了儒皮法骨,討好上位者的儒術了
結論就是並非是儒家造成中國的文化的僵固
反而是儒家這樣士族精神的殞落
才是整個中國文化僵固的縮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