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學者:比起全面攻打台灣 中國更可能玩封鎖

作者: ewings (火星人當研究生)   2023-01-29 17:17:29
※ 引述《LoveMakeLove (台灣加油!)》之銘言:
: 1.媒體來源:中央社
: 2.記者署名:戴雅真
: 3.完整新聞標題:學者:比起全面攻打台灣 中國更可能玩封鎖戰術
在過去的國防兵推中,解放軍搞封鎖戰,都是評分最低的,對台灣最有利的,
因為台海戰局打的時間越短,美國、日本的反應時間越少。
時間拖得越長,連動作永遠慢半拍的日本都能開完一大堆會後,
再慢吞吞的介入台海爭端。
而美國也可以偷偷的用潛艦和匿蹤飛彈偷打包圍台灣的軍艦,
再讓台灣海軍頂替這些擊沉數。
拖得再久,美國甚至可以擺平歐洲小弟,把第六艦隊的航母駛到台灣。
但是在現在這個腦殘政府的能源與農業政策下,封鎖戰的成功率卻越來越高。
原本的計畫中核四啟用,加上核一到核三延役,
即使遇到封鎖戰,發電燃料無法運送抵台,台灣還靠核電能保有1/3以上的供電能力,
其他如煤和發電用重油也多保有三個月以上的戰備儲量,
所以只要停掉一些高耗能產業,還能輕鬆維持三個月以上的電力穩定供應。
但是現在腦殘政府卻把發電主力放在存量只有兩個禮拜的天然氣上,
以及座落在外海容易被共軍切斷線路的海上風力發電上。
共軍甚至還不用正式封鎖,光是在南海找藉口合法臨檢運往台灣的天然氣船,
台灣就會自己陷入供電匱乏要開始限電的程度。
如果每天只能供應5個小時的電,然後沒電抽水機打不了水一起斷水,
大家覺得島上一堆巨嬰是能忍多久?
連封鎖戰的勝算都提高了,解放軍還不感謝台灣現在這個垃圾政府。
但是就算台灣從現在常態性的限電,讓巨嬰提早面對現實,
習慣封鎖戰時的電力不足,後面接著就是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
台灣的稻米存量超過一年,但是小麥、玉米雜糧的存量卻不高。
封鎖超過三個月後,除了白米管吃飽外(前提是還有電可以煮飯),
台灣的麵食、肉類甚至是以玉米粉為原料的乖乖都會匱乏。
但是農委會裡的腦殘狗官連雞蛋物價都搞不定了,
更別想他們會有能力預防被封鎖時的匱乏問題。
更糟糕的是垃圾政府掏空台電硬推光電補助,
在龐大的光電利益下,還出現像是西瓜市那種黑道介入的情況,
大量不適合種稻但可以種耐旱玉米與雜糧的農地被鋪上太陽能面板,
遇到封鎖戰時就算想搶種雜糧作物都沒辦法。
連人都只剩陳年白米可以吃了,豬或雞的飼料更是不用想了,
到時肉類只能拿著健保卡排著長長的隊,好不容易才能領個毎人50克/日的冷凍肉。
對了,寵物飼料在封鎖時也會斷貨,
也許把寵物先安樂死會比較好,如果有人忍得下心,還能冰起來當成副食品。
沒電、沒水可用,每天除了白米以外只有配給的少量副食。
大家覺得島上的巨嬰能忍多久??
現在的垃圾政府的腦殘政策使共軍封鎖戰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也難怪學者評估共軍改打封鎖戰的機會大大提升。
: 4.完整新聞內文:
: 2023/1/28 22:08
: (中央社華盛頓28日綜合外電報導)學者認為,如果台海爆發戰爭,中國較不可能派軍對
: 台灣發動全面入侵,因為現階段還沒有打勝仗的自信,而是更可能藉由封鎖等方式對台灣
: 施壓,企圖兵不血刃。
: 絕大多數人想像台海爆發戰爭,可能會聯想到1944年法國諾曼第登陸、1950年韓國仁川海
: 戰、2003年伊拉克巴格達之戰,甚至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批士兵衝下運輸艦登陸、
: 飛彈突破防空系統,釀成大規模傷亡。總之就是一場血戰,且可能把美國和其盟友通通拖
: 下水。
: 然而,紐約智庫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去年8月接受美國網
: 路媒體Grid News訪問時說,「我擔心的是中國不會對台灣發動正面攻擊。他們會一步接
: 一步行動,但絕不給美國、日本或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任何正當的宣戰理由」。
: 在這種情境下,北京要消滅台灣政治自治權的方式不是派遣上萬大軍穿越台灣海峽,而是
: 採取一種更為隱密的作法:在海上阻截船隻,秘密切斷海底纜線等。許多專家認為,比起
: 對台灣全面開戰,中國更有可能採用這種策略。
: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畫項目主任孫韻(Yun Sun)表示,
: 「發動全面軍事攻擊具有不確定性。若要開戰,你需要至少某種程度能夠打勝仗的自信,
: 但現階段中國還沒有」。
: 她表示,看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中國對於攻打台灣可能更有顧慮。許多經驗豐富
: 的軍事分析師原本都以為俄國能在幾週內拿下烏克蘭,沒想到演變成耗時近1年的漫長戰
: 役。
: 企圖孤立或扼殺台灣經濟通常被形容為「封鎖戰」,但有許多種做法。解放軍分析師易思
: 安(Ian Easton)表示,中國可能採用「強度不同的長期封鎖戰,重點是要脅迫台灣政府
: ,坐上北京設下條件的談判桌」。
: 更令人憂心的是,易思安表示,他認為這種作法已經展開,目前強度還很低,但隨著時間
: 進展逐漸增強。
: 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全世界已見識到台灣被
: 封鎖的預告篇。解放軍在台灣周遭6個海、空域進行實彈演習,有效封鎖國際航道,迫使
: 這些地區的貨船改變航行路線。
: 許多人認這是一道警鐘。外交部政務次長蔡明彥在回覆Grid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去年2
: 月爆發的俄烏戰爭,以及8月共軍圍台實彈軍演,已向全世界民主國家示警極權擴張主義
: 。大家普遍認知到,有必要團結對抗這種趨勢」。
: 運用水雷、潛艦或海面上船隻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對中國來說可能有不同目的。其一,
: 封鎖可以為入侵鋪路。台灣與烏克蘭不同的最大不利之處,在於沒有友好鄰國可以提供軍
: 事支援。海上封鎖將使得台灣幾乎無法獲得補給。
: 此外,中國也可能以封鎖取代入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圖扼殺台灣經濟,迫使台灣放
: 棄主權進行談判,而不用對台灣派遣一兵一卒。
: 台灣對於封鎖戰尤其脆弱。台灣的3大主要港口全部坐落於面對中國的西部海岸,處理全
: 台近90%海運,包括絕大多數糧食與石油進口。
: 能源是另一個問題。台灣在2021年有97.7%燃料仰賴進口,主要為液態天然氣和煤炭。台
: 灣僅有足夠使用39天的煤炭,以及11天的天然氣存量。儘管砸下鉅資發展太陽能與風電,
: 但目前還沒達到2025年再生能源產量目標。即使只是短暫或部分封鎖,對經濟也可能帶來
: 災難性後果。
: 封鎖帶來的經濟後果也不僅限於台灣或中國必須承受,全世界的「智能」科技都將有深刻
: 感受。簡而言之,使用晶片的諸多產品都會立刻面臨困難。
: 「晶片戰爭」(Chip Wars,暫譯)一書作者、美國塔弗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副
: 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如果全球無法取得台灣生產的晶片,「在第1週就可看
: 到中斷現象。到第4至第8週,不只是消費電子產品和科技產品的晶片,所有類型的製造產
: 品晶片都會嚴重中斷」。
: 美國2022年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 CHIPS Act),鼓勵美
: 國半導體廠商在境內研發及生產晶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過於仰賴台灣晶片的弱點。
: 專家有時會稱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扮演關鍵角色,使台灣具有「矽盾」。切斷台灣和全世界
: 往來要付出的經濟成本太高,甚至中國也會受到衝擊。
: 但米勒指出,許多例子顯示,有些國家就算承受重大經濟代價也要達成核心政治目標,而
: 「統一」台灣顯然就是中共的核心政治目標,「我確實擔心台灣有些人對此過度自信」。
: (譯者:戴雅真)1120128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1280176.aspx
: 6.備註:解放軍封鎖台灣海空運輸以戰逼和的北平模式不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