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裁員潮燒到台灣? 專家估:會有人力調整
Nownews
記者許家禎/台北報導
2023-02-14 17:19:03
全球科技業裁員潮不斷,其實從去(2022)年下半年就有不少科技大廠宣布市況不佳,將要
裁員度過難關,其中雖然有些大廠是受惠疫情期間需求大增,但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實體
經濟雖然恢復,但經濟大環境不佳,人民荷包縮水、市場需求降溫,再加上期間中國大陸封
城造成影響,供應鏈緊縮,讓科技大廠挺不住,只好執行體質瘦身求生存。而這波裁員潮會
不會影響到台灣科技產業?景氣又會什麼時候反轉?專家做出解析!
全球科技裁員潮 砍掉總員工5到13%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2023)年,全球科技裁員潮一波接著一波來!Microsoft自去年10月裁
員數百人,規模不大,但今年才剛開始,外媒就報導Microsoft第二輪裁員人數可能達1.1萬
人,約為總員工人數的5%。臉書母公司Meta去年大砍1.1萬名員工,為總員工數的13%,為該
公司成軍以來最大規模裁員,但沒想到裁員潮還沒停,現在傳出3月還會再有新一波裁員。
無獨有偶,亞馬遜同樣去年11月就宣布要裁員1萬人,主要集中在電子裝置業務、人力資源
和零售業務,但到了今年,亞馬遜宣布總裁員人數逾1.8萬,比預期的還多,也是這波科技
業縮編裁員浪潮中,人數最多的一次。還有雲端計算軟體大廠Salesforce去年員工數大增36
%,但下半年需求放緩,11月宣布裁近千名員工,到了今年又宣布要裁員10%,總計近8000名
員工丟掉飯碗。
Google母公司Alphabet今年也宣布將大動作裁員1.2萬人後,緊接著IBM全球裁員1.5%,影響
人數估達3900人。另外,社群媒體Twitter職員砍半,裁了450人,佔總員工數4%,PayPal裁
員2000人、Spotify也裁員600人。
而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去年於加州裁撤200多人,呼籲員工放無薪假,今年壞消息又傳來,未
來將有更多裁員。還有美光自去(2022)年就宣布要裁員10%,後來高層減薪,包括執行長
Sanjay Mehrotra減薪20%、執行副總裁減薪15%、資深副總裁減薪10%,且2023年高層獎金也
暫停發放。
台灣美光員工也被裁 裁員潮擴及到台灣?
如今裁員潮實際行動開始擴及到台灣?有台灣美光員工在社群平台上透露,「前1小時還在
開會,但下一瞬間中年失業」、「沒有預告期,直接請你交出識別證離開」表示從簽名到交
出識別證離開,過程只花了10分鐘,連和同事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
針對國外科技大廠陸續裁員、放無薪假,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日前對外表示,觀察台灣
電子業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但包括惠普(HP)、戴爾(DELL)、微軟都有裁員,是否會
影響終端的供應體系,要很小心觀察。
而大家都在看,這波裁員潮、無薪假是否會影響台灣?尤其美國人力資源調查機構Challeng
er, Gray & Christmas 1月初發布報告,指2022年12月科技業裁員最多,去年約9.7萬科技
人失業,比2021年約13000激增649%,並預警科技裁員潮將會延續到2023年。如果今年裁員
潮不斷,是否影響台灣科技產業?
針對台灣美光裁員事件,經濟部對外回應,美光全球母公司有業務規畫,但台灣裁員比例不
像國外那麼高。因為台灣美光占全球集團業務的65%,是該企業的金雞母,有相當的人力需
求。目前台灣美光預計採「遇缺不補」與「裁員資遣」兩大管道減少開支,預計裁6%,低於
全球10%水準。經濟部之前甚至認為,台灣半導體專業人才和群聚效果,反而有機會吸引外
商到台灣來投資。
確實,近年國際大廠如Google、亞馬遜、微軟、臉書(現為Meta)與IBM相繼投資台灣,日
前半導體材料供應商大廠德商默克集團,也在高雄進行動土典禮,同一時間台積電、聯電、
艾司摩爾(ASML)都持續在台灣徵才,到底美國科技裁員潮會不會擴及到台灣科技業?
美國科技業裁員蔓延?專家:不會擴及台灣科技業
為此,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時認為,美國與台灣要達到裁員
的狀況其實不太一樣,美國科技產業會有這波裁員,主要是疫情期間太高估市場需求,因為
看到未來需求沒有那麼多,才會有裁員的動作。至於台灣要裁員,還是會等到公司營收獲利
真的減少或虧損,才會有裁員或無薪假的動作,因此他不認為台灣科技業會有裁員潮。
但邱達生也提醒,今年前兩季出口比較沒有能見度,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像部份高科技
產業或傳產公司,因為有些訂單呈現年減兩位數,因此可能在第三季有人力配置的調整,但
也不一定是裁員,可能是停止招聘或至少不會增加雇用的人手。
而實際看看台灣上市公司今年元月營收,全體上市公司營收總計3兆117億元,較去年同期衰
退9.86%、近1成,主要為航運業、金融保險業及光電業衰退,但包括電子業、觀光事業及貿
易百貨業都有成長,顯示台灣在這波科技產業中,相對穩定。
像是台積電元月營收達2000.51億元,在工作天數減少情況下,依然繳出月成長3.9%的歷史
同期新高成績。鴻海元月營收也來到6604億元,月增逾4.9%,為歷年最旺的元月,年增逾48
.1%,優於市場與公司預期。但接下來即將面臨電子業淡季,投資人如何趨吉避凶?
分析師謝晨彥之前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時就提到,美國大企業開始裁員,這個效
應不會那麼快結束,要等到營運好轉或是消費信心恢復,根據2008年金融海嘯的歷史經驗來
看,時間需要一年半左右,也就是說景氣不佳可能延續到今年下半年,甚至有些經濟學家認
為2024年低迷的景氣才有可能反轉。
不過謝晨彥也強調,股市倒不一定等到2024年才會漲,因為企業上半年最壞財報陸續出爐後
,下半年市況逐漸穩定、庫存回到健康水位下,有機會持續上攻,這段期間不妨可以針對有
前景、有潛力,或獲利相對穩定的領域及產業領頭羊逢低承接,像是電動車、能源與綠電都
是不錯的標的。
https://www.nownews.com/news/605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