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三立
2.記者署名:
記者 陳弋/台北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約砲別關燈!4張圖看「猴痘水泡」樣貌 羅一鈞:生殖器可能會有
4.完整新聞內文:
國內首現2起猴痘(Mpox)「本土病例」,疾管署示警社區感染風險上升,隨後增列疫苗
建議接種對象。疾管署還為此拍攝衛教影片,公布感染者的皮膚病灶,也呼籲民眾近期勿
與不特定人士發生親密接觸。
猴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經由齧齒動
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
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更容易傳播,嚴重度也較高,中非分支致死
率達10%,西非分支致死率約1%。
疾管署3月1日公布新增2起本土猴痘病例,個案分別住在北部及南部,皆為青壯年男性。
本土病例的出現,代表國內猴痘傳播風險上升。猴痘疫苗原先建議接種對象僅限於操作猴
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近期官方更擴大至操作正痘病毒屬的實驗室人員、與猴痘確診者有
性接觸者、6個月內有高風險性行為者(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
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18歲以上可採皮內注射,所需劑量為皮下的1/5,但嚴重免疫
不全者或蟹足腫病史者,則建議接受皮下注射。
在疾管署的衛教影片中,副署長羅一鈞提醒,今年2月開始,國內陸續出現本土猴痘病例
,主要透過人與人的親密接觸傳染,民眾須提高警覺,避免與不特定人士發生親密接觸,
若在生殖器或其他部位出現皮膚變化(如水泡、丘疹、膿疱等),合併發燒、淋巴腺腫大
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和旅遊史。
根據疾管署的資訊,猴痘症狀和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包括發燒、畏寒、出汗、頭痛
、肌肉痛、淋巴腺腫大(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倦怠。發燒1~3天後出現皮
膚病灶,通常從臉部蔓延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
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可能
持續14~21天,多數個案可在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較容易發生重症,併發
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感染症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感染猴痘病毒後,皮膚會出水泡,水泡內含
病毒,後續會經過皮膚接觸或間接接觸(如床單、盥洗用品)而傳播,不過大部分的傳染
發生在親密接觸,尤其是性行為,接觸時間較長,距離也較近,且不一定要有傷口才會發
生傳染,持續接觸下,病毒可以透過黏膜入侵。
目前國內2起本土猴痘個案所在地一北一南,看似無關聯,外界擔心已有「隱形傳播鏈」
。黃立民推測這是有可能的事情,如果兩人查無關係,代表各有感染源,顯示病毒至少潛
伏在2個區域或更多地方。有些人感染猴痘不會察覺身體長出水泡,或是明明知道自己有
水泡,卻沒意識到可能是猴痘,因此大家必須提高警覺,危機意識對防疫來說至關重要。
https://i.imgur.com/TYF4mIH.jpg
https://i.imgur.com/uxsImOa.jpg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260452
6.備註:
小心防範 別讓猴痘找上你
https://youtu.be/D6APWzxdG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