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nafeld (跛腳貓)》之銘言:
: ※ 引述《three88720 (不要跟我起爭yee啦!)》之銘言:
: : 如題
: : 在臉書上面看到某些人對印度不知道有什麼謎之幻想
: : 在那邊吹印度崛起讓印度成為繼中國之後的世界工廠
: : 問題是這國家連個柏油路都沒普及,電力基礎也沒完善
: : 整個社會甚至還因為種姓制度搞得病懨懨的
: : 相較之下越南才更有潛力和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吧?
: : 怎麼一直有人在吹印度啊?
: : 有沒有相關的卦?
: 讓印度阿三告訴你 ,原因很簡單 就是市場!
: 你想ㄧ下14億的市場跟14億的勞動人口
: 就是製造業的競爭力
: 有的人會說印度做出來的東西沒品質
: 這ㄧ點說的沒啥錯
: 但我只想說就長遠來看 應該說製造業沒啥技術
: 廠商為了壓低成本,只能向遊牧民族ㄧ樣搬遷
: 至於製造技術練個三五年,其實很快的
: 畢竟0-80是很容易達成,難的永遠是80-100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跟印度一樣,人民都是窮得亂七八糟的
而且在當時印度還不像中國一樣搞個共產鎖國,與西方英美陣營都有聯繫
該問的是為何歐美企業最後都選擇中國最為製造中心,而不是印度?
主要也是政治體系的因素,印度各省各邦獨立自治,任何一項基礎建設都要考慮地方勢力的
包含基礎建設,跨省的產業鏈結構,以及各省之間貨物運輸的稅務問題
以上都還不包含複雜的種族管理問題,慣用文字,以及階級文化問題
所以印度目前主要跟外資有合作的只有類似IT產業或是語音客服等 比較不需要倚賴重大基礎設施的產業為主
簡單來說,跟中國談生意,只要跟一個大奴隸主談,談好就一切開綠燈要什麼有什麼,利益
跟印度做生意,要跟一群奴隸主談,而且他們自己都喬不攏,無形之中大大的加大投資成本
以至於即使現在印度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外資還是不敢輕易的將製造業轉移到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