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生體可用率"
它不僅表示生物體可以吸收多少
還表示吸收後可以發揮多少作用
有學過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的就知道
有時候明明就是一樣的成份
但是這兩個藥物的立體結構就是不一樣
這立體結構上的不同,就導致了藥效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一個自己很久以前遇到的例子
某醫學中心心臟科的病人,心臟出了問題全身水腫
需要使用利尿劑將滯留在體內的水排出
某夜,值班的小醫師不懂,處方了一支國產的利尿劑
打進病人體內後,只出來了250cc的尿
第二天早上主治醫師開了另外一隻國外原廠的利尿劑,
一支就出來了500cc的尿
再說一個例子
某次健保檢討藥價之後,眾多國外原廠藥決定退出台灣市場
醫院正在跟民眾宣導"國外國內一樣好"的同時
有某位政要的至親剛好因病住院需要該藥
可是全台灣已經沒有任何醫療院所有這個藥了,怎麼辦?
正準備用國產的藥劑打下去的時後
該政要透過他特別有力的關係,
去跟該國外藥廠的台灣分公司要到了最後的幾支藥劑
想當然
原廠藥打下去之後
病人很快的就恢復健康出院
至於其他沒有辦法弄到原廠藥的病人呢?
病還是會好,只是住院天數多了很多天.....
看倌們您相信小弟的故事也罷,不相信也罷
反正等到將來有一天遇到的時後,你自己就會知道了到底是真的一樣還是不一樣了
※ 引述《Adelaide66 (baby66」!喊冤:」!喊)》之銘言:
: 知名降血脂用藥「立普妥膜衣錠10毫克」傳缺藥,
: 衛福部證實 並表示國內也有學名藥可替代,
: 然後說 原廠藥跟學名藥效果一樣
: 但我剛剛看鄉民討論 好像都不同意
: 為什麼 明明成分一樣 製作過程也差不多
: 效果會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