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中時新聞網
2.記者署名:中時 王家瑜
3.完整新聞標題:上班族吃零食紓壓、晚上食慾失控!研究曝4大肥胖型態
4.完整新聞內文:
50歲三高患者王先生喜歡吃到飽餐廳,動輒吃下比別人高出兩倍的熱量,他總是無奈地說
「我就是得吃這麼多才會飽!」而40歲林小姐身兼公司主管與母親的角色,蠟燭兩頭燒,
體重像吹氣球般,褲子尺寸越買越大。醫師指出,肥胖型態不是只有單一可能,高達5成
以上的肥胖患者屬於「飢餓大腦」、「情緒飢餓」或兩者混合型態,想要靠意志力減重是
難上加難。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說明,國際最新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
將肥胖劃分出4種型態。「飢餓大腦」的人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
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情緒飢餓」的人焦慮感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
肥胖主因;「飢餓腸道」的人,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
」的人,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該研究於2021年刊登在國際期刊《Obesity》。蔡明劼舉例說明,當聞到食物香氣、同行
人證在用餐,就會開始進食,且吃了就停不下來,這就是「飢餓大腦」的典型表現;當感
到焦慮、憂鬱或心情低落時,會不自覺進食,讓情緒主宰進食行為來緩解情緒,則屬於「
情緒飢餓」。
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也可能有混合型態。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分享,診間常見30到45歲的
上班族,上班時間屬於情緒飢餓,下班時間屬於飢餓大腦,不知不覺攝取一堆熱量,等到
回過神來已經體重超標,在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下,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改
變嘴饞的毛病,瘦下來後精神更好,也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
蔡明劼指出,該研究根據型態精準用藥的受試者,在長達一年的治療後,高達98%的人減
去5%體重,總體而言,精準用藥的肥胖者一年平均可減去15.9%的體重,相較之下,對
照組在一年後只減掉9%的體重。
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
事長提醒,民眾首先要認知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再遵循專業醫療建議,並透過飲食、運動
等行為,才能落實全面的體重管理策略。
5.完整新聞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427004035-260418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以天為單位),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