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光電板釀南部乾旱?經濟部:穿鑿附會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
針對社論質疑乾旱是太陽能光電板所致,經濟部與氣象專家均指論點不夠科學。 (資料照)
今年最強春雨鋒面系統未能為乾旱的南部帶來豐沛雨水,有反對現行綠能政策的社論,將乾旱原因歸咎於政府建置太陽能光電板。對此,經濟部表示,這種說法是在「穿鑿附會」,反例就是光電裝置容量達1.33GW(百萬瓩)的彰化就出現豪雨;另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也直言,這篇社論在科學上的立論尚有待補強的空間。
近來一篇題為「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的社論文章稱,太陽能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環境,導致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對降雨不利。
對此,能源局官員表示,南部設置光電板以致春雨不來這種說法是穿鑿附會,彰化以北地區也多有設置光電板,例如彰化光電裝置容量1.33GW,春雨鋒面就有帶來豪雨;另經濟部也有責請工研院實地探勘、調查案場溫度,與周邊地區溫度差不多,並沒有如社論所稱溫度顯著上升。
該社論更稱政府為了設置光電板「砍樹毀林」,質疑發展光電是錯誤的能源政策。對此,官員表示,過去政府有平地造林政策,但有些地區「林相不佳」,也就是石礫裸露區域或表土流失區域地或低窪淹水區域,其每公頃林木蓄積量低於25m3,因此評估土地使用效益,就轉為光電案場,林相良好的區域也會保留。
氣象專家彭啟明也直言,這篇社論「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首先要釐清的是,乾旱主因仍是近幾年來大多數颱風皆是擦邊而過,導致降雨不如歷史值,包含今年南部旱情及前年中部大旱。
至於為何近年來鋒面擦邊而過?彭啟明表示,氣候變遷正在全球與台灣發生中,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及「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的報告,降雨趨勢正在改變,包含季節降雨的改變、颱風次數,以及梅雨鋒面都將會有影響,這已是無庸置疑的科學問題。
彭啟明也指出,春天鋒面或梅雨鋒面本就屬於區域大氣環境流場的變動,大氣環境流場和小尺度的縣市區域差異甚大;如果民眾要驗證,最簡單的方式是觀察春雨降下時,住家附近的水泥地與公園草地兩處的降雨有什麼差別,但「其實不會差別很多」。
針對社論質疑「欠雨區」和光電區高度重疊,彭啟明指出,都市化導致綠地消失,也會改變降雨型態,其影響遠比太陽能板大得多。
彭啟明續指,未來在氣象模式中,是可以把地表上太陽能面板的參數放入,若是未來全台灣光電裝置容量達到20GW,約將使用280km2的面積,也不到全台灣面積1%,且其中很多是與屋頂重疊,等到光電板佔地面積達2%以上,再來關心其實也都還來得及,「但現在的比例實在太小,很難去驗證到底對某場降雨有何實際影響」。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88956
鄉民失智列車開了一早上
馬上又被小英政府的學者專家們打臉了
好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