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能源工程師,做個了夢跟各位分享。只是夢,一個荒唐的夢。
台灣離岸風電就年發電量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不錯。工程風險方面颱風也風速較墨西哥灣來
的沒那麼嚴峻、地震和新地質條件也是工程設計上可以完全克服的。好的開發商會走其實
就是成本與風險。成本和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下面幾點:
1. 國產化
國產化要求不是台灣獨有的,扶植台灣廠商也沒什麼不對。有問題的地方是雨露均霑的
強制國產化要求。雖然政府都說不是強制是自主承諾,但不承諾就沒風場,所以...
如同台灣買汽車他媽的真貴一樣,利用國產化形成壁壘來圖利寡占或獨佔廠商,造成這
些皇家包商有恃無恐的報天價,給爛品質,還要買方輔導來至少達到基本要求。報價離
普的有些還報超過國外廠商進口含運含稅的200%,交期比人家長,風險卻都不負擔,仗
著寡占或獨佔市場的優勢,一副就是要嘛買方吞下去要嘛滾回去。從調查、設計、製造
...一整串都是如此,造成成本和風險暴增且不可控。
解法其實也不難,歐洲成熟市場都示範給看還不抄,論文就會抄...
同樣讓廠商自主承諾投資達到目標比例,例如50%的建造成本。但不要限定一定每個項目
都要達到這個比例。如此市場機制的導入可以產生比較正常競爭的市場: 假如下部結構
貴得太離譜,風機發電機和鑄件還算合理,那廠商可以完全不國產化下部結構,選擇100%
國產化發電機和鑄件。自然而然在這種買方有選擇的狀況下就能夠有供應商競爭力,久而
之有競爭力的廠商會留下,只會靠國產化保護的廢物就可以滾蛋,最終會變成區域供應練
的成熟,對整個亞太都有益處。但如此一來廢物廠商就會被淘汰,也許有人不樂見。
2. 政策風險
政府可以隨時強加要求且能夠朔及既往,風險和成本不可控。
幾個案例像是漁業補償政府找了教授訂定了補償計算方式,結果漁會不買單,政府也讓
漁會漫天喊價。另一方面在去年又把離岸風電加入電協金的法規,造成開發商一方面要
當盤子給漁會敲一次,另一方面新的法規朔及既往,又要把好大一部份比例的電協金在
送給漁會。另一方面政府做了一堆航道規劃,還要開發商按照航路標識規定設置助導航
設施,來限制大船、商船進入風場。但同時政府也講明了沒有任何的法規能夠限制漁民
進入風場捕魚,就算是在專用漁業權區外也一樣。明明對政府有利的地方就可以訂個法規
然後就生效,所有人要遵守,對海域有些規劃對漁船有些限制有那麼難嗎?
另個案例像是標檢局本來要訂些規範,後來變成指引。還好變成指引沒有強制力。裡面要
求開發商花數十億進行的廠址調查資料要全部交給政府。鑽探、海氣象量測、地球物理這
些調查有部分已經被敲盤子給了國內廠商,結果政府還想要免費拿到人家花幾十億後得到
的成果。標檢局要求沒成功,現在又要拿其他法規來要資料,簡直不要臉。看看人家荷蘭
政府直接做完全部的調查並且開放資料在網路上給所有潛在開發商參考,中華民國政府,
哀。
再來行政契約改了又改,居然能夠在區塊開發第一階段投標後還在改。那沃旭沒參加R3-1
不是很雖小? 人家就是評估行政契約裡有風險所以不投,結果政府居然在競標以後再來幫
剩下的開發商改契約條款,改後的版本搞不好沃旭就能夠投,這樣真的公平嗎?草案兩字
很好用的!
3. 專業的質疑
一堆許可找外行來當委員,問一堆白癡問題,再用井蛙的想法想像這樣不行那樣不通。
一堆研究和案例就已經證明的東西,一句我覺得就可以推翻。強加一大堆不合理的要求,
又是監測又是調查,一次比一次要求的更多,背後那些東西受益? 我真的不知道。 或許
是...... 哎呀 我不能說。
久了開發商也放棄講道理,使得審查會場淪為市場喊價。 這邊承諾一點,那邊加做一些
,常常有同事問我這樣真的正常嗎? 這些委員真的是專業人士嗎? 身為台灣人我只能苦著
臉說句 Welcome to Taiwan。
其他當然還有陸域鄉鎮代表買地卡位等著開發商的誠意,離岸調查設施纏滿漁網,主管
機關規則公布一延再延,傾聽在傾聽討論再討論,但能源目標不變喔! 各位說說這樣的
不斷壓縮的期程可行性有多高?
也不是沒和政府溝通過,但似乎阻力很大要改很難。區塊開發第二階段假如還是如此,
小弟我要準備更新履歷,開始投海外的工作了。大家逃不了的自求多福了!
※ 引述《teeo (teeo)》之銘言:
備註請放最後面 違者新聞文章刪除
1.媒體來源:工商時報
※ 例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請參考版規下方的核准媒體名單)
※ Yahoo、MSN、LINE等非直接官方新聞連結不被允許
2.記者署名:馮建棨 2023.05.12
※ 若新聞沒有記者名字或編輯名字,請勿張貼,否則會被水桶14天
※ 外電至少要有來源或編輯 如:法新社
3.完整新聞標題:
※ 標題沒有完整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