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男人獎」?歷年女性獲獎僅佔整體6% 遴選機制惹爭議」
得出的結論:諾貝爾獎主辦協會歧視
「奧斯卡2024新規不夠多元不能入圍」
得出的結論:不多元的不配報名
台灣原住民現在也搞這齣,怎麼不去想想,為什麼有這麼優勢的項目了,
原住民小孩還是不願意讀書呢?是不是住大安天母的小石們太少?
還是偏遠山區的原民小孩不想讀書,而選擇其他更感興趣的方向?抑或原生家庭因素?
我認識的原住民朋友大多體育班、從軍、警消,或者回到原鄉從事觀光導覽。
因為比起讀書,這些對他們或著家庭更有實質幫助。
而不是什麼比例太少就怪罪給體制、環境,這次35%還是沒人肯念,
那下次是不是40%、50%的加成?
要達到多少比例,也要從事這些行業的種族人口足夠支撐。
依照現在台灣的人口結構,有些行業出現短缺,又要怎麼去維持各行各業的比例均等?
可以想像或許是原本不想讀書的原民小孩占多數,才導致比例這麼低。
這才是值得政府去思考,要如何改善的原因,而不是劈頭就說人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