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部「花紋海豚傷疤圖鑑」上線 黑潮:38%傷疤疑似人為相關
2023年06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昨天(8日)海洋保育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簡稱黑潮)線上發布全台第一本《花紋
海豚體表傷疤圖鑑》,透過照片辨識方法(Photo-ID),分析花蓮海域50隻花紋海豚的體
表傷疤。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1560448_70a69bde35_b.jpg
搜集花紋海豚各個角度照片。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江文龍
透過花紋海豚「身分證」 分析傷疤成因
Photo-ID 全名「照片辨識法」(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為國際常用的鯨豚辨
識方法,透過拍攝鯨豚的背鰭或其他可辨識特徵,將照片存入資料庫比對,來為鯨豚建立
專屬自己的「身分證」。昨天(8日)是世界海洋日,黑潮與生態插畫家玉子日記合作,
以簡單易讀的方式,將監測成果呈現給大眾。《花紋海豚體表傷疤圖鑑》目前已發表在基
金會官網,供民眾線上瀏覽。
在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者透過Photo-ID方法,進一步從鯨豚身體上的傷疤推測造成傷害的原
因,而主要形成傷害的原因多跟海上漁業、船舶活動或海洋廢棄物有關。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1491850_b27dee962b_b.jpg
擱淺之花紋海豚多處有疑似因遭到漁具纏繞被割斷的切口,傷口經灰階處理。圖片來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余欣怡
花紋海豚(學名:Grampus griseus,也稱瑞氏海豚)在成長過程中玩耍、打鬥或獵食時
受傷再癒合,會在灰黑的豚體上留下變成淺色的傷疤,透過照片即可辨識出個體(
Photo-ID)。黑潮彙整數篇國外研究,比對東部海域目擊率高的花紋海豚Photo-ID。黑潮
鯨豚保育研究員胡潔曦指出,在分析的花紋海豚中,有38%身上出現疑似人為活動所留下
的傷疤。這些傷疤主要出現在鯨豚身體中後段的背側,包含背鰭,以背鰭前端切口(Fc)
、與身體上的線狀勒痕(Gn)為最大宗,這兩種傷疤成因與漁業網線纏繞、船舶螺旋槳可
能有關聯。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1560943_0d74af2917_b.jpg
人為傷疤種類與示意圖。圖表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大目流刺網」誤捕疤痕最多 圖鑑上線供民眾免費瀏覽
為了進一步確認,黑潮實際訪談花蓮漁民的討海經驗發現,花紋海豚時常遭到用來抓旗魚
、曼波魚的「大目流刺網」纏繞或割傷,傷痕可能遍及全身,在背鰭和尾幹留下的痕跡尤
其多,本次分析中,36%的花紋海豚身上出現疑似刺網留下的傷疤。
受訪漁民提到過去曾目擊刺網誤捕飛旋海豚、偽虎鯨、弗氏海豚與小抹香鯨屬的鯨豚,而
多數遭誤捕的鯨豚,最後都因無法至水面換氣而死亡。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1560848_514566f213_b.jpg
人為傷疤辨識示意圖。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江文龍
另外,花東海域經常使用的「延繩釣」漁法,在本次分析的花紋海豚中也有4%被指認,疑
似有受到延繩釣割、鉤傷的傷疤。漁民提到因早期魷魚、透抽價格便宜,較常被用作餌料
,而花紋海豚主要以頭足類生物為食,就有可能因捕食餌料而中鉤。
花紋海豚掙脫延繩釣後,會在嘴角或唇邊留下缺角的傷疤,遭延繩釣主繩纏繞,也會切割
到背鰭,或導致尾幹損傷,嚴重可能影響游泳能力。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0510137_8b769fc364_b.jpg
身上有疑似受到繩索纏繞痕跡的花紋海豚。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執行長林東良表示,藉由傷疤分析,能更瞭解鯨豚可能遭受到的環境威脅為何,與受
威脅的個體比例有多少,未來也能依此思考如何劃設鯨類保護區,以及制訂合適的經營管
理規範。
但他也強調:「禁止相關漁法、活動絕對不是唯一解方。」國外亦有相關研究,正在努力
嘗試透過閃光燈、蜂鳴器等設備避免漁法誤傷鯨豚,或是在鯨豚熱區限制船舶航行速度等
方式,減緩對鯨豚的威脅。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61253364_e84a836050_b.jpg
花紋海豚傷疤圖鑑。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插畫:玉子日紀
https://e-info.org.tw/node/236954
6.備註:
線上瀏覽圖鑑
https://issuu.com/koef/docs/_compressed/1?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