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ngene (怕)》之銘言:
: 徐丞志表示,免疫快篩即便檢出陽性,結果也不能隨便公布,必須用質譜儀確認。國內有
: 幾位醫界人士、政治人物拿著尿液初篩報告當法律證據,製造大量恐慌,這是不對的。初
: 篩報告並無法證明幼童被灌毒,這違反了無罪推定原則。在美國,大醫院使用免疫快篩很
: 謹守規範,初篩陽性絕對不會拿出來講,一定要用質譜儀做複驗。
小弟我剛好質譜專業,又在台大教了幾年分析化學,被媒體堵到只好照實回答。
難得看到我的文章被推爆,順著這新聞中這段,深入闡述一下我的看法。
原文發表在此:https://0rz.tw/gLdA4
(以下文長慎入)
====================== 本文開始的分隔線 ======================
「無罪推定」是法醫學的基本訓練,卻剛好跟一般醫師在看檢驗報告時的「有病推論」相
反。
現在的疾病治療藥物都經過嚴格的安全性試驗,所以一般經過正統醫學訓練的醫師,會用
「有病推論」來假設病人身體有狀況,所以先吃一些藥物嘗試治療,看能不能把數值壓下
來,因為這樣通常做不會出什麼亂子,但是明明有病卻假設他沒病,因此不積極治療,後
面的麻煩更大。
但是法醫的訓練卻不是這個樣子。法律判決則是講求證據效力,所以法醫看到初篩結果一
定是惦惦不講話,先去做複驗之後再下結論。明明沒犯罪的人,你拿薄弱的證據判他刑,
他因為坐牢而失去的人生你賠不起。對待罪犯跟對待病人是不同的範疇,販毒者我們是希
望找證據判他死,但病人則是要找各種辦法讓他身體好。
醫學系的訓練,讓醫師們能夠應付絕大多數病人的情況,但有極少數的狀況,特別是關乎
法律層面的議題時,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誤判,甚至影響人的一生。而這次的巴比妥事件
,就是這樣的一個黑天鵝事件。
以毒物的尿液檢驗來說,免疫分析的毒物初篩方法因為有一定比例的偽陽性機率(大約落
在 1-5% 之間),所以在法庭上,初篩是不具證據力的,必須要由更精密的儀器(現行的
黃金標準為質譜儀)檢測的報告才能做為呈堂證供。
這次出現的爭議就在於,有醫界人士拿著毒物初篩報告去當作法院判決書,加上政治人物
的推波助瀾,才釀成如此巨大的風波。
節錄台大醫院的曾偉杰醫師幾天前的文章中的一段話:
「臨床檢驗和法醫毒物檢驗的目的不同,臨床檢驗是為了快速診斷治療病人,法醫毒物檢
驗是為了論罪(本案中是要找出是否有被餵藥),所以法醫毒物是絕對要避免任何 type
I error。」
https://0rz.tw/JSn8S
醫學系的訓練是要針對檢測結果迅速做出反應好對症下藥,而基礎科學的訓練則是先檢視
方法是否正確,接著才會對實驗結果做出判斷。這沒有誰對誰錯,而是不同職業養成過程
中的訓練方式不同所造成。
同樣的一件事,因為職業養成訓練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醫師的解讀:「感冒藥裡面不會有巴比妥,所以檢測出陽性,代表幼兒園老師灌毒。」
生化學家的解讀:「感冒藥裡面不會有巴比妥,所以檢測出陽性,代表感冒藥裡面有其他
成分會與快篩試劑裡面的抗體結合,導致弱陽性反應。」
因為現在醫院還是普遍採用免疫快篩,所以感冒藥和消炎藥的成分是有機會跟抗體產生微
弱的非共價鍵結而有弱陽性反應。
有陽性反應不代表藥物裡面有巴比妥成分,而是檢測方法先天的限制所導致的結果。
「生物檢體中來自基質的干擾」,這是我教分析化學的第一堂課。「低於偵測極限
(LOD) 的訊號不具統計意義,視為背景雜訊」,這是我教分析化學的第二堂課。
前天當新北又有孩童以免疫法被驗出 BZD 的微弱訊號、社會上的恐慌情緒開始第二波的
蔓延後,鄉民眼尖在新聞中擷取到一個畫面是孩童的報告中,在「安非他命」那個項目中
也有讀值(但同樣沒有過 LOD 閾值所以被判定為陰性):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86984704.A.582.html
這再再說明了免疫法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食藥署的濫用藥物尿液篩檢的委員會裡
面,委員們這幾年不斷在倡議,既然質譜儀在台灣已經非常普遍了(拜十多年前的食安風
暴之賜),這些傳統毒品的初篩都應該全面改採用質譜儀才是。
當然,所有的改革都很難一步到位,更何況是在原本的老辦法並沒有出什麼亂子的情況下
。我相信這次的巴比妥事件,可以做為一個契機,讓政府和民眾都去審視,目前在技術面
和法規面,我們的極限,以及不是不可能的改變。
我想說的是,做為一個還算對得起台灣的分析化學家,我也建議未來各大學給醫學系一年
級學生的普通化學課程中,一定要增加「分析化學」的章節,以確保未來學生們在醫院執
業時,更能夠周延地判斷各種生化檢驗報告背後代表的意義。
台大化學系 徐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