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lv1181023 (yechen)》之銘言:
: 如題啦!親戚有個考上成大,他說考上成大比古代要考上進士難10倍左右。
: 請問古代的進士,真的隨便考都有喔?這麼好考嗎?那進士也沒多屌啊
明代科舉的流程:童試→鄉試→會試→廷試→館選
1.考科舉的條件:有戶籍、有納稅、清白之家,考試前後父母不能身亡,不然要先守喪。
2.凡是還沒考中童試的人,不管幾歲都泛稱為童生,考中以後就可以進學校讀書。童試本
身就有點難,要考三場,考不上的人可以捐一點錢,也讓你進去學校讀書了。
3.進學校以後,稱為生員(秀才),還沒資格考科舉,能考科舉的人大致兩種:一種稱為
科舉生員,是指在學校表現好,且通過考核的學生。另一種是叫做充場儒士,就是很聰
明的天才,不用跟生員一樣上學上學,而去跟官府申請同等學力證明,直接就能考科舉
。生員如果想考科舉,但是成績不好怎麼辦?就是繼續捐錢,官府會幫忙喬個位置。
4.鄉試大致是三十取一,但是各地的額度是已經規定的,參加的人越多,錄取率就會下降
。考不上的人有二個方法:一、假造戶籍,轉移到考生少的省份,比較好考。二、又是
捐錢,捐多一點變成為國子監生,這時候讀書的地方會從戶籍地轉移到北京,北京考場
的名額比較多,有加開國子監專用名額,不跟一般考生競爭,所以比較容易考上。
歷屆鄉試錄取人數 https://i.imgur.com/6xkLcBp.png 後期都是一千多人
歷屆廷試錄取人數 https://i.imgur.com/YRNXuLS.png 後期約為三百多人
5.考中鄉試以後,稱為舉人,就可能當官了,但是都是屎缺。所以大家都會想繼續考會試
,不只要跟同年考生競爭,還要跟歷屆落榜的人一起競爭,錄取率約為10% 。而且官府
為了顧及區域均衡發展,將全國分為三區,錄取比例為北區35:中區10:南區55。如果
考上會試就幾乎等於考上廷試了,因為廷試除非故意交白卷,或是亂寫才會被除名,不
然只是重定排名。
6.考中廷試稱為進士,還有一項選拔,稱為館選,是挑約三十個較優秀的人,稱為庶吉士
,重點栽培。然後全部的進士都要先去實習,實習完才能當官。明朝初年,朱元璋還提
出要有試用期,先試一年才正式授官,後來取消這項政策。一般進士約從七品官開始當
,大多當地方的縣長,庶吉士則留在京城翰林院,授職大約是六品官。
7.除考卷優劣影響錄取外,還有若干因素:一、名字,例如有人叫吳情,嘉靖皇帝覺得太
難聽;二、長相,考官在名義上跟錄取的考生有師生關係,所以不想錄取長太醜的學生
;三、字跡,廷試不彌封,崇禎皇帝偏偏喜歡寫字比較醜的考生。
以上部分史實有所簡化,另考參考拙作:〈暗黑寶典,助你金榜題名──明代科舉二三事
〉,《典藏.古美術》,370(臺北,2023),頁20-25。及拙作《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
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臺北:悅知文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