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的靈感來自於我剛剛在Youtube看到的一個採訪以前的兄弟教練的影片。
因為是主要要打書,所以訪談其實就是簡單提一下過去的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
重大事件。
其中受訪人就有提到他雖然以前作為球員人氣王當了好幾次、明星賽也入選過很多回,
但是因為職棒的人員交替的速度很快,一個不注意就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
聽起來可能他的書就是一個職業棒球員努力地想要讓自己在業界持續生存的辛酸史。
但影片下面的評論有些就有些不客氣,其中一個大意是說
他之所以可以被選這麼多次明星賽只是因為他在兄弟象所以很容易被票選。
並不代表他多厲害的意思。
這樣看起來兄弟象球員常常一堆參加明星賽的狀況似乎行之有年。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的明星賽是指說各隊的菁英球員挑選出來組隊對抗,
但是這樣看起來好像是說除了看球技之外,人氣似乎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雖然說有實力的球員往往容易被大家注意,像是彭政閔、陳金鋒、王建民、張泰山
但是其實透過這次的入選球員我也注意到各隊似乎都有明明就打得不錯
卻沒有入選的狀況。
這樣感覺就有點可惜不覺得嗎?
明星賽的選拔標準是不是其實真的有它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