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RTI
2.記者署名:劉品希
3.完整新聞標題:
10%孩子有「社恐」 擔心出糗、被關注就焦慮
4.完整新聞內文:
近年來,「社恐」一詞在網路上被廣泛使用,而「社交焦慮症」是兒童與青少年最常見的心
理健康問題之一,研究顯示有10%的孩子有社交焦慮症,擔心出糗、一被關注就焦慮,甚至
緊張到喘不過氣,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拒學」,不願到學校上課,治療方式需同時結合藥物
、放鬆技巧訓練與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種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宛臻指出,「社交焦慮症」的成因複雜
、尚無定論,與先天遺傳特質及後天環境因子可能皆有關聯。罹患社交焦慮症的孩子只要一
受到注意就感到焦慮,出現心跳加快、喘不過氣、腦袋一片空白、肌肉僵硬緊繃等症狀。她
說:『(原音)社交焦慮的核心症狀是孩子會擔心在公眾場合出糗,然後擔心被別人負面的評
價,所以在臨床的表現上,他們可能會就是在一些需要社交的場合顯得畏縮,或者是焦慮到
有一些身體的反應,譬如說心跳加快,然後呼吸比較急促 ,或甚至有一些噁心反胃、手抖
、不舒服這些感覺。』
李宛臻指出,民眾可透過簡單的自評量表快速篩檢是否有社交焦慮,量表共有3題,題目分
別是「我會因為害怕自己會尷尬、出糗而避免做一些事或與人說話?」、「我會避免參加那
些會讓我成為注意焦點的活動?」、「害怕當眾出糗或看起來很笨拙的樣子是我最害怕的事
之一?」,回答從0分到4分,分別代表「0.沒有」、「1.輕度」、「2.中度」、「3.重度」
、「4.極度」,若得分達6分以上,可能就有社交焦慮的問題。
至於要如何區分是性格內向、個性容易緊張,還是社交焦慮症?李宛臻表示,主要是看對生
活是否造成嚴重影響,學齡孩童罹患社交焦慮症,通常會出現拒學問題,不肯上學、害怕進
到教室、逃避同學眼光,若出現這種狀況,就必須就醫,透過諮商或藥物介入;若只是面對
特定情況,如上台報告或表演等,會緊張到完全失常,這種情況通常只要心理諮商、配合放
鬆技巧練習,就可收到不錯的成效。
李宛臻指出,若孩子合併某些精神疾病,如憂鬱、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等,都有可能影響其
社交能力、社交技巧,或表現出社交退縮。此外,「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由於先天較缺乏社
交技巧,因此也容易有社交焦慮症。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