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ydroer (水人)》之銘言:
: 其實有一個現象滿有意思的
: 最近和幾個朋友聊到,但聊不出原因
: 就是我們看傳統民調中心,領先的一定是A
: 不論你是準一點的民調或不準的或偏哪個顏色的民調
: 反正差不多一定都是A領先
: 但是網路民調和街頭民調呢
: 網路民調還能理解,因為20-4X歲支持B比較多
: 網路族群這年齡段多
: 所以網路民調常常結果都是B領先
: 但是街頭民調就很有意思了
: 做這個的YouTubers有超級多位
: 很多其實都看起來不像有立場 或作假
: 也都常常各縣市到處做民調
: 甚至為了不要都只做到年輕人(20-4X歲族群)
: 有的都會故意訪問比較廣的群眾
: 甚至去傳統市場老人多的地方做
: 但常常都是B領先
: 有趣的是
: 傳統民調可以說老人在家接市話 老人本就A票多
: 網路民調可以說是20-4X族群多 當然B的票多
: 但是街頭民調為什麼常常都是B贏 還贏不少?
: 各個YouTubers都有這種現象
: 都故意去傳統市場什麼的做民調了 也是這樣
: 這是為什麼呢?
: 被訪問年齡層看起來都很分散了
: 難道說A的支持者都不出門、不會被街坊嗎?
: B的支持者比較會出門?
: 滿有意思的
因為表態率問題,現在師傅信徒都把師傅當成救世主一樣,難得遇到街訪 就算沒被訪問
到有看到也要衝上去投票,難得能在網路上宣示自己是師傅粉絲,
街訪民調有一個盲點就是沒有未表態比例,電訪民調一定有個未表態率 不可能幾個候選
人得票率加起來100%
而街訪民調要取50個投票 就是一直找人貼貼紙,很多拒訪隱性選民直接跳過 撈到有50張
貼紙為止,那這50張貼紙就很容易撈到某個表態率特別高的特地選民,
那你說有的街頭民調怕準確度低還特地找各年齡層的投票,這也是沒用的~因為你看到的
都是表態率高的特定選民居多,拒投的鏡頭都剪掉了,搞不好被30個阿北阿罵拒訪才找到
5個上年紀的貼貼紙,那拒訪的30個人算誰的票?真的投票日還是會出來投票啊~
所以啦,如果街訪如果是以訪問人數為基準,就是訪100個就結束把拒訪算入未表態,而
不是集滿100個貼紙為止,這樣準確度才會比較好點,
不然如果幾百個拒訪未表態才貼出100個貼紙有啥意義?
這問題很簡單啦 就是很粗糙的民調調查 消磨時間看看就好 別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