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常常說一句話
功過不能相抵,但可以並陳
就是說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他的是非對錯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把歷史呈現出來
呈現出來以後,對於歷史人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評價
至於老蔣有沒有貢獻,我能說絕對有
我常常說任何一個長期在臺灣生活過的人都絕對對臺灣有貢獻
至少他消費時都會貢獻一點點的GDP
那更何況是在臺灣長期執政的老蔣呢?
但如果要因此就完全肯定老蔣這個人,也過於武斷
否則你會得出「事實是鄭捷也對臺灣有貢獻」這種結論
那老蔣對臺灣有沒有禍害呢?當然也不少
所以才說可以並陳
不過在臺灣社會要持平討論老蔣的功過確實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
因為不同的人群對KMT執政有不同的歷史記憶
甚至在KMT長期一黨專政的體制下,功會被放大、過會被隱飾
例如我們常常覺得十大建設非常偉大,甚至對於十大建設內容如數家珍
之後臺灣好像再也沒有這麼偉大的建設計畫
實際上在那之後又有很多重大建設,但我們沒有印象也沒有感覺
關鍵因素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十大建設被寫在教科書裡,考試會考,你要會背
講個現實一點,如果DPP把前瞻計畫的內容寫進教科書要學生背起來
一定也會讓整個世代不但能隨口說出前瞻計畫內容,還覺得前瞻計畫超級偉大
但民主體制下不能這樣做
歷史討論就是這樣,甚至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年代
會因為當時價值觀的變化而有不同評價
這篇不探討老蔣的功過,但提供一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