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内需并不差,但因爲中國的供給能力是整個世界級別的,所以想要承接全世界的
供給能力,就顯得内需不足了。
中國的人口佔全世界的18%。
1、汽車,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市場,中國單一市場佔全世界汽車銷量的35%。
2、空調,中國單一市場佔全世界總銷量的35%。
3、豬肉,中國單一市場佔全世界銷量的50%。
4、海鮮,中國單一市場佔全世界銷量的50%。
汽車、空調、肉、海鮮,這都屬於改善型需求,在這些改善型需求上,中國一個18%人口國
家的消費量就是全世界的35%、50%,已經非常高了。
但問題是,中國的工業產能是按照全世界工廠建設的,而且還是按照每年高增長大量投資,
如果要靠内需市場去消化這些工業產能,就顯得内需不足了。
就不提說爛了的電、鋼、鋁、石化之類的。
就説幾個最不起眼的商品。
1、一次性打火機,成本幾毛錢rmb一個。中國一個國家的消費量占到全世界的45%,但經不
起中國的產量占到全世界的80%。内需市場已經占到世界的一半了,但還辦法全部消化產量
,當然顯得内需市場不足。
2、風電設備。中國一家的年新增裝機容量占到全世界的40%+,一家幾乎頂全世界剩下所有
國家需求,已經很高了,但中國廠商的風電設備產量能占到全世界的60%,頭部的前十企業
中國佔6傢。相比產量,自然還是内需不足。
3、假髮。中國一家的假髮消費量是世界的30%,但經不住中國的假髮產量是世界的80%。所
以内需還是不足。
明白吧。中國市場已經是各種意義的世界第一消費市場了,但問題是中國的產能是遙遙領先
的世界第一,是爲了全世界需求建設的產能,單靠已經很猛的中國國内市場去消化本應供應
全世界需求的中國工業產能,自然顯得内需不足。
其實,現在中國的通縮和發達國家的通脹同時存在,也是因爲如此。中國這邊是產能過剩,
所以供大於需,通縮。發達國家是產能不足,所以供小於需,通脹。
中國是國内去產能、内需市場和開拓新興市場三條路。
發達國家是加息、降需求、尋找新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