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拜登的承諾能兌現嗎?台灣民眾對美國疑慮

作者: leocean9816 (阿光)   2024-01-22 15:24:00
紐約時報中文網/DAMIEN CAVE, AMY CHANG CHIEN
拜登的承諾能兌現嗎?台灣民眾對美國疑慮與不安加劇
https://reurl.cc/133VzG
台灣各地都有向美國示好的標誌,比如台北的這個。
台南市政中心一個燈光明亮、人來人往的地方陳列著大量來自美國的紀念品,反映了幾十
年來的熱切示好。地圖上突出標出了台南在美國俄亥俄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姐妹城市。
有棒球慶祝活動,還有一面平放在桌子上的美國國旗。展品中還有一張寄往美國的明信片
,上面的信息似乎揭示了大都市台南180萬人,乃至幾乎所有台灣人的想法。
明信片上寫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戰勝一切。」
這是個鼓舞人心的信息,也是巨大的不安全感的生動例證。台灣是一個擁有2300萬人口、
不算是國家的民主政體,受到來自對其垂涎的中國的威脅,它的未來取決於美國如何回應
其終極要求:與世界上另一個超級大國作戰——如果後者攻擊台灣,使該島的自治遭受危
險的話。
現在,這種窘境導致的令人焦慮的心理狀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出損耗跡象。中國在更
強有力地宣稱對台主權主張,而美國國內對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全球事務的分歧越來越
大,台灣人心中充滿了矛盾和疑慮,不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政府的計劃,甚至北京的打算,
而更多是因為不清楚美國的意圖。
現任副總統、民進黨人賴清德贏得了本月的台灣總統大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看
上去是最有可能讓台美保持密切關係的候選人。
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希望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儘管這樣做有激怒中國的風險
。他們支持美國最近對台軍售的增長。他們相信美國總統拜登承諾保衛台灣,但擔心這還
不夠。
由於看到美國國會在為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上陷入僵局,他們試圖想像美
國在危機時刻是否真會幫台灣,這讓他們對美國的信心直線下降。同一份台灣民調除了顯
示大多數台灣人支持加強台美關係外,還顯示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講信用,低於
2021年的45%。
最近對網上言論的研究顯示了類似的趨勢:人們越來越擔心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民
主國家將缺乏真正提供幫助的實力或興趣。選民們在採訪中形容自己感覺像乘客。許多人
認為美國是不可預測的司機,可能把車開到安全的地方,但也可能棄車而逃。
台灣位於距離中國約160公里的島上,國防預算僅是中國的一小部分,對美國的疑慮可能
會帶來危險的影響。
普遍缺乏對美國的信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台美的分析人士都拿不準。有些分析人士認為
,這也許會促使台灣承諾更多的自衛。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會讓人缺乏緊迫感。他們
的論據是,如果台灣的生存取決於美國人,但不知道美國人是否真會來幫助,還有必要自
衛嗎?
對台灣,以及對那些將台灣視為第一道防線的人來說(如果讓台灣輸給北京,那會使中國
有更大力量主導亞洲),風險在於,對美國的不信任可能會讓台灣更容易被吞併。
「他們相信美國會代表他們進行干預,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有大量研究表明,這會影響
他們能堅持多久,」史丹佛大學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國際關係學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說。「我們需要他們堅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抵達那裡。」
被拋棄情結
台灣不信任美國的源頭可從一排排發了霉的房子裡略見一斑,這些房子位於俯瞰台灣充滿
活力的首府台北摩天大樓的山上。從20世紀50年左右起,美國軍人曾住在這些鋪著地板、
有很大院子的平房裡。
美軍的存在似乎曾是永久的。1971年簽訂確保美國將保衛台灣不受任何攻擊的條約時,約
有9000名美國士兵駐在台灣。後來,他們很快就走了。
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之後,美國在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美國
人員加快了離開台灣的速度。據小時候住在美國軍營附近的人回憶,朋友帶著玩具突然不
見了,留下來的廚房餐具開始生鏽。
伊娃·王(音)曾在20世紀60年代為美軍擔任法律顧問。她說,1979年,美國官員最後一
次降下兵營的美國國旗那天,她哭了,也從中汲取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的命運不由
我們掌握。」
她的丈夫韋恩·陳(音)退休前任檢察官。他和許多其他人一樣得出了結論,美國人不講
信用。
「如果真的爆發戰爭,中共打過來的話,美國軍隊當然不會保護我們,」他說。
台灣的研究人員發現,1979年仍在繼續影響台灣人的看法。即使對那些當時還未出生的人
來說,美國人的徹底轉變仍刺痛了他們,他們仍在無休無止地討論這件事,就像父母的一
方有了外遇一樣。
「如果看看今天來自台灣內部的疑慮的話,那主要是關於美國拋棄台灣的問題,」美國台
灣觀察站的編輯李可心說道,該智庫最近為一份關於疑美論的報告有貢獻。「這有道理,
因為我們以前被拋棄過。」
台美關係仍擺脫不了尼克森時代的歷史。1979年後,美國啟用了所謂「戰略模糊」政策,
不斷然承諾保衛台灣,因為中國認為台灣是其失去的領土。這意味著,台灣人用過去被拋
棄過、未來也可能被拋棄的角度密切審視著美國所做的一切。
美國2021年從阿富汗的災難性撤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華盛頓決定不出兵;南希·佩
洛西2022年訪台,引發了中國做出強烈的軍事反應。據中文媒體和中文在線平台上的民意
調查和討論,這些新聞事件對台灣公眾對美國的看法有著巨大影響。
史丹佛大學的梅惠琳說,在某些情況下,「台灣人對美國是否可信的看法是不合理的。」
她說,雖然台灣的民調顯示,美國在幫助烏克蘭上沒有做更多的事情,讓台灣人對美國的
疑慮上升,但現實是,美國有所保留的部分原因是,「這讓我們在保衛台灣上有所準備」

但被拋棄並不是台灣唯一的擔憂。台灣一家智庫的數據科學家曾從2021年到2023年的網路
言論中找到了84種對美國有疑慮的不同表述。一些人給出的理由是,美國太弱,無法保衛
遙遠的台灣。也有人認為美國是一種破壞性力量,是混亂製造者。還有人宣稱美國反民主
,是「假朋友」。
中國大陸的評論者經常試圖放大批評,「假朋友」的說法就來自大陸,研究人員說,但幾
乎所有其他說法都源於台灣人的焦慮。
在台北東吳大學研究台灣輿論的社會學副教授潘欣欣說,不安全感以及對缺乏支配自身命
運力量的沮喪感已成為台灣身份認同感的一個更大組成部分。
台灣夾在了不平衡中美關係十字路口。一邊是把台灣籠罩在自己陰影下、越來越專制的大
國,這個國家將台灣視為自負的、暫時與自己分離的附屬物,必須將其收復,必要時將使
用武力。另一邊是與台灣遙距好幾千公里的美國,自2021年以來,已有多次民意調查顯示
,多數美國人反對出兵保衛台灣。在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53%的共和黨人表示,美國
不應介入全球事務。
「台灣不存在反美主義,」潘欣欣說。「但存在很大的疑慮。」
尋求可靠性
台灣一些最直言不諱的疑美論者汲取的教訓不僅來自歷史,也來自個人經歷。他們當中有
曾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在紐約讀書的研究生,對美國混亂的疾控措施以及反亞裔偏見感
到失望。也有些人是與矽谷有關係的工程師,他們擔心台灣的微晶片產業將受到削弱,因
為在美國製造晶片的壓力正在加大,這將讓台灣失去它的明珠,全世界正是為了這個不想
讓台灣落入中國之手(台灣的微晶片產業目前生產世界上90%的最先進半導體)。
他們中也有移民,比如現年67歲、說話務實的艾米·周(音),她在舊金山經營一家餐館
,本月專程飛回台灣投票。和有些人一樣,她說,她認為美國會在戰爭中幫助台灣,但也
拿不準,她不相信美國除了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外會考慮任何其他事情。
「美國人只想讓我們買更多武器,」她在台南的一次政治集會上說。「他們想要我們的錢
,想要我們的晶片。」
她補充說,「如果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她擔心再搞四年「美國優先」的外交政
策會帶來什麼影響,「情況將更糟。」
台灣的政治人物們不願意討論這種擔憂,包括曾任台南市市長的賴清德,文章開頭處提到
的親美展示就在台南市。但他優先事項的一個跡象是,上週六晚贏得大選勝利後,他在感
謝支持者前先對國際媒體發表了講話。他曾因自稱「務實的台獨主義者」而遭到中國政府
的抨擊,對這樣一名領導人來說,上述做法似乎表明,他認為對台灣來說,沒有比外部支
持更重要的了。
這並不是說,他或者其他官員只是為尋求幫助而遊說。台灣2024年的預算包括將軍費開支
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即190億美元。但台灣領導人在轉向使用無人機、導彈和其
他非對稱性武器上的行動遲緩,分析人士稱,這些武器是抵禦中國兩棲入侵所必需的。
台灣社會的緊迫感更弱。台灣軍隊的志願兵入伍人數自2021年以來一直在下降。推遲義務
兵役的情況很常見,社區層面的民防培訓雖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夠頻繁。
美國的官員和分析人士經常對這種不作為表示遺憾。他們對台灣人的美國疑慮表現出了較
少的興趣。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勞拉·羅森伯格在記者會上被問及台灣人越來越多的疑慮時
,只是簡單地讚揚了台灣「富有活力的民主」。(美國在台協會相當於美國駐台灣大使館
,只是不用這個叫法而已。)
但許多台灣人渴望聽到的不是奉承,而是美國對過去和目前困境的坦誠反思,以及從戰略
模糊轉向戰略明確。一些人提出將美國軍隊或裝備部署在台灣;雙方交換情報,制定並公
布共同計劃——長期致力於保護一個也許既是棋子又是美國領導的全球秩序將獲勝或失敗
之地的島嶼。
「需要認真地對為什麼台灣對美國國家利益很重要做一番詳細說明,」潘欣欣說。
她還說:「我們需要知道有一種可靠的力量。」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40122/taiwan-united-states-views/zh-han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