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魯是覺得還好啦。
畢竟,
當你要去陌生的地方想找家好餐廳時,
憑空搜尋並不是那麼容易,
有時也會充斥各種業配,
所以有這種指引存在是蠻好的,
本魯也蠻感謝米其林指南,
讓本魯在世界各地吃了不少真的很棒的餐廳。
不過,任何指南的存在都是「參考」用,
而且這個指南畢竟是少數人做成的,
他們的偏好、習慣、評分標準跟願付價格,
可能都跟你不太一樣。
因此,實際上好不好吃或值不值得,
還是得看自己為準,
並不是米其林三星就絕對是完美體驗
(本魯吃過覺得味道真的很糟的),
也不代表沒上米其林指南就是普/爛餐廳,
畢竟少數人做的評鑑,
不可能涵蓋的了所有的餐廳。
此外,說真的,
本魯覺得不同地區的評鑑標準真的不太一致,
不同類型料理的評鑑標準感覺也不太一樣,
很常會有那種「這間也能得X星」,
「這間在X國應該只有X星吧」之類的想法。
以本魯的飲食偏好,
本魯覺得評法式料理還蠻準的,
偏歐美風格的創新/創意菜也還算中肯,
但評東方菜(中國、日本,含創意/創新),
則是真的看看就好,
當然也有很不錯的,
但多數會覺得「同樣價位可以找到更好吃的」。
此外,
雖然服務從來不是米其林的評比項目之一,
但在多數的米其林餐廳(當然有例外),
都可以期待享受到不錯的服務,
所以如果只是想要體面的請一餐飯,
很多米其林餐廳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像本魯覺得天香樓沒有好吃到值得一星,
但這是請外國人吃飯的首選之一。
(最主要是還算好訂位,看起來乾淨,
服務好,服務人員英文/日文流利)
至於如何找到好吃的餐廳,
本魯倒是覺得不見得要拘泥於米其林,
其他各類的評鑑或榜單也蠻有參考價值的。
像是World’s 50 Best,
本魯覺得應該正名為World’s 50 “Hottest”,
去用名次排世界餐廳的美味程度,
基本上就是個屁,
但看這個榜單,
至少可以掌握全球目前最夯的餐廳有哪些,
如果只是要幫IG找題材看這個榜單就夠了。
他們不錯的一點是針對區域也有評比,
特別像是拉丁美洲跟中東/北非這些地方,
讓平常不被注意的美食市場能登上國際舞台。
另外本魯自己蠻常看的還有OAD、La Liste,
跟Les Grandes Tables du Monde,
當然涉及排名依然是屁,
但裡面的餐廳量還不少,
如果是要找歐洲餐廳可以參考一下。
至於其他地區性的,也可以找找,
日本的Tabelog,
義大利的Le Soste跟Gambero Rosso,
評歐洲為主的Gault & Millau,
都可以參考參考。
參考完配合找別人的食記,
大概就可以開始嘗試一些餐廳,
慢慢的你會發現你的喜好跟某個評鑑比較近,
或跟評鑑中特定類型/區域的餐廳比較符合,
或剛好口味跟某個作家一致,
那麼恭喜你,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參考指標。
當然,在這不斷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中,
你會發現有些評鑑對你確實是智商稅,
跟有些作家唬爛功力一流,
很明顯就是收錢辦事,
或好吃程度跟價格呈絕對正比,
那你就知道可以不用特別去看了。
如果嘗試過了覺得米其林指南是個屁,
那恭喜你,未來可以省很多吃飯的錢。
本魯個人是不會把他叫智商稅啦,
至少他幫忙你迴避了很多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