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
台灣機車這麽多
千萬台以上
為啥不發展
機車專用道路
機車比捷運輕很多
架高架道路成本便宜
維護成本低
機車專用
沒有混合車道問題
不怕與大車爭道
沒有行人
沒有車流交織問題
降低事故率
增加平均車速
如果怕救護車上不去
就做稍微寬一點
讓路肩可以上救護車就好
財源就加機車牌照燃料稅
機車共有1400萬台
一台一年多1000
就有140億元
以現在物價一年
加個3000都可以
就420億財源惹
環島機車高速公路
指日可待
= =
※ 引述《EVA96 (林北水桶更生人)》之銘言:
: ※ 引述《nbarepeat (nbarepeat)》之銘言:
: : 騎重機飆速真的很爽嗎
: : 萬一在市區還要緊急剎車
: : 穿著厚重的防撞衣
: : 如果又遇到下雨風吹雨淋
: : 很不舒服吧
: : 騎重機真的cp 值很高嗎?
: 騎大車爽的不是飆速
: 因為速度越快,風阻就越強
: 如果你的車沒有風鏡,安全帽也不是專為高速騎乘設計的
: 台北的環東大道上層,騎到100km/hr就覺得很累了
: 其實沒有很舒服啦
: 市區騎起來的爽度是大輪徑的平穩感跟引擎的細膩度
: 然後遇到龜車要超,動力可以隨傳隨到
: 去看一下早上的市民高架,08:00之前車流還沒有湧現
: 大多數騎車上班的也是比車流速度快一點而已
: 也沒有比四輪快到哪裡去
: 不過大車在市區的優勢除了可以走高架道路外
: 下平面不用待轉、可以合法車道分割騎到最前面
: 省下很多時間
: 油耗一公升可以跑25km,只要解決車位問題,比汽車省又比汽車快
: 至於防摔衣,騎乘環境跟台灣氣候最接近,又有製造高級護具的
: 其實是日本
: 市售頂級品牌hyod或富士山一件防摔衣也沒多貴
: 但穿起來舒適又透氣
: 冬天也有對應的款式,日本比台灣更冷、所以要防水、羽絨內裡的都有
: 如果喜歡歐洲品牌那麼選擇就更多了
: 再弄個舒服一點的安全帽跟音質好一點的藍牙耳機
: 上下班聽個音樂,一下子就到家了
: 臨時有其他行程也是走個高架就到了,下平面雖然規定你要停汽車格
: 不過也很多沒畫線的地方可以停
: 再來是下雨喔,天氣冷或是大雨的時候,雙北高架上的重機是真的少很多
: 大多就改開車出門了
: 但其實國外的騎乘環境比台灣更極端,除了氣溫冷、一樣也會遭遇颳風下雨
: 歐洲騎車通勤的還會在腳上蓋車罩擋風擋雨咧
: 台灣的天氣其實超級適合騎車,因為平地不下雪,說多雨也沒有多到哪裡去。
: 寒流來冷得要死還是很多人騎車上下班
: 小車滯留在路上的時間比較長都有人騎了
: 何況是重機?
: 況且依據使用用途,大型重機也有專為旅行、通勤用途設計的車款
: 有風鏡、有加溫手把,甚至有的還有加溫座墊
: 事實上以台灣的氣候,根本不會難過到哪裡去
: 而且老實講,透過高架道路在雙北移動,滯留在路上的時間短很多了
: 現在就差個高速公路最後一哩路
: 而且開放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騎重機上去走完全程
: 有時候就只是走一小段避開平面道路而已
: 不知道國道在禁什麼
: 至於假日出去看風景吹吹風也是很舒服
: 騎車體驗跟開車是完全不一樣的
: 台灣土地面積小,移動的距離遠比不上歐洲、美國,甚至是日本
: 騎車去旅行只是剛好而已
: 自己一個人爽看風景,想停就停
: 兩個人前後座可以對講聽音樂
: 多人一起出去可以一邊騎一邊講幹話
: 好玩、省油、又節省道路空間
: 日本、東南亞跟歐洲都沒放棄摩托車研發製造
: 台灣自己也有好幾家國際車廠
: 結果台灣自己沒有什麼四輪的研發能力還整天搞出一堆歧視二輪的政策
: 要大家一起開車塞在路上,然後道路規劃以車為本,造就行人地獄
: 根本低能
: 當然講那麼多還是有人就是比較喜歡開車
: 那讓喜歡騎車的人有平等的權利,幫開車的省下更多道路跟停車空間不是很好嗎?
: 正常國家都是這樣運作的
: 只有臺灣把想騎車的人看成妖魔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