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tarwish00: 簡體:谷 反而寫 穀 不明所以 114.42.2.131 03/22 20:44
這個說得非常好!就是太多這問題。
: → shine32025: 台是俗體阿 36.235.126.146 03/22 20:45
不是俗體。台(ㄊㄞ一聲)與臺(ㄊㄞˊ二聲)的關係類似丑與醜、斗與鬥。
是不同字而不是俗體字。
(即便晚期民間有些混淆。)
: → erisiss0: 文盲多阿,台灣也差不多了。學生都唉唉 122.100.114.28 03/22 21:04
: → erisiss0: 叫不想上國文歷史,早晚繁中都看不懂 122.100.114.28 03/22 21:05
其實吧,說文盲多的,
二戰前日本也是傳統漢字
(要注意日本有些俗字是戰後扶正,但也有些則是戰後被GHQ惡搞),識字率也不低。
而且在清朝穩定的年代,不但出版品而且讀者都遍布到甚至較不發達的農村,
甚至出版方言韻書!
(〈17—19世紀中國南部鄉村的書籍市場及文本的流傳〉)
書商可不做賠錢生意!
當然,較劣質的出版品(正規經典以外的應考用書、乃至小說或日常用書等)
會有錯別字等亦不足怪,
但當初傳統漢字時期配合各地義莊義學其實教育上還好。
問題是後來戰亂頻仍,以及某些激進文人的主張。
當然日本也有激進論者甚至主張不只廢漢字還廢假名而徹底使用羅馬字,
不過平均而言日本較能重視保存文化。
簡化漢字最大的問題在,輕率合併所造成的語意混亂。
例如「鬥/斗」不分。當我們看到「文斗」是會搞不清楚到底指的是
相別於「武鬥」的口誅筆伐還是指的是如斗狀的文斗星。
又例如「制/製」合併,牡丹社事件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有如此的句子
「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
(日語:「官製の和寇」)」,光看中文(應該是殘體轉傳統,轉換不完全),
完全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官方制度上的倭寇」還是「官方製造的倭寇」
(好在日本還有區分,看得出來是後者)。
又例如「干/乾/幹」的混淆,「干了112天终于湿了」可與「下面给你吃」相匹配。
還有像《三國志》含裴注裏的原文都寫「文醜」,是在大約元朝的俗文學中有人丑醜
不分而寫成「文丑」,之後居然就看到知乎有這種妙解「文丑的名字不是說長得丑而
是子丑寅卯的丑」!「醜」是否僅解作美醜的醜姑且不論(有可能借指儔),但古漢
語丑醜不但不同字而且語音亦略異,是不可能相混的。文醜的名字絕對不會是子丑寅
卯的丑可斷言。
又例如「葉/叶」,本來前者是樹葉,後者是協或者配合達成的意思,在日本漢字中仍
有區分,但在PRC搞的簡化字裏徹底混淆。搞成現在好些日文名字裏的叶(xié,
かなう,雖與協略有別但大致可引申)被當成葉(yè意思完全不同)。還有「适」
(苦活切,kuò ㄎㄨㄛˋ,疾也)字。這字在人名仍偶可見得,結果被借去充當「適」
就又多造成不便。
常看到替殘體字辯護的人說,哪些哪些字是古字。問題不在古或今,而在表達。
「二王之后」到底是兩個王的王后還是兩個王的後代?「飞燕露立,闭息顺气,
体温舒,亡疹粟。射鸟者异之,以为神仙。后召入宫中为婕妤,后立为皇后。」
這到底是皇后召她入宮還是後來被召入宮?「蒙古征服之后」這到底是蒙古征服
者之皇后呢?還是蒙古征服此一事件之後呢?不要說前者不可能,其實某些語境
下這也是有意義的。而云/雲不分在讀文言時也時不時出問題。眞要說後起俗字
不合理吧,「燃」字是火上加火造字是不合理,可是在語意區辨的功能下就連PRC
也不敢亂合併,「自然」與「自燃」意思差得可多了。藉口古字的,願不願意把
「燃」字廢掉一率改用「然」?
不是說傳統漢字就不會造成歧義,但簡化字造成的錯亂實在太多了。
至於責怪「憂鬱烏龜」難寫的,要表達概念豐富化自然會有較多的區分。
英語中也有長單字與短單字,筆劃多就是要顯現特色,有何不可?
反而簡化字輕率把「郁/鬱」兩個原本語意截然相反的(古音亦不同的,今南方漢語亦別)
亂合併,在讀古書時亦會造成錯亂。
亂搞簡體字造成文化傳承上的紊亂,確實是中國文化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