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嘉義新港鄉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作者: talin5814 (重現江湖)   2024-03-30 21:25:41
新港居民的先祖大都來自福建漳州,原來居住在笨港南街,即今新港鄉舊南港(今南港村
北)。後遷居「奉天宮」所在的麻園寮,稱新南港街。新港和北港二者自清代以來糖業繁
盛,故舊式糖廠─糖廍林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曾祖父、前清秀才林維朝(1868–
1934) 就是業主之一。
根據1916年台灣總督府編纂的《台灣列紳傳》,有關〈林維朝〉的記載:「其先祖林緣於
乾隆中從漳州龍溪移住諸羅板頭厝,以農興家。曾祖父某更移于新港,推選壯丁練團局長
,剿定戴潮春匪亂有功,賞戴五品藍翎。父慶亦以莊耆有盛名。」在此期間的道光12年
(1832),嘉義縣發生大規模的閩粵械鬥,今新港北崙村的陳辦,響應張丙所主導的抗清民
變。新南港總理林振賢等督率莊民林欽瑞等,協助清軍「生擒逆首陳辦」。今在新港鄉第
二公墓的萬靈堂右前墳地的《立笨新南港義塚碑》,可看到「職員林振賢捐銀二十六圓」
、「道光弍拾弍年正月,董事職員林振賢、監生康廷珍仝立」的字樣。
清光緒元年(1875)開始,新港地方趨於安定。日據初期的《嘉義管內采訪冊》稱:「人煙
輻輳,百貨充集,笨港海船運糖米者,半購於此焉。地當衝要,街分六條,近附鄉村,賣
買皆會於是,雖不可比濱海之都會,亦嘉屬之一市鎮也。相傳其地初建,皆殷富世家,故
街里之名稱,略擬同於台南焉」、「商賈採貨販賣四方,來同新南港街通商,東至嘉義城
,西至北港,南至樸仔腳(今嘉義朴子),北至大莆林等處。每日萬商雲集,貨物交通,以
有易無」。
林維朝「自幼讀書,邑人咸稱林家千里駒。」光緒13年(1887),林維朝中嘉義縣學生員第
11名,取得秀才身分。隔年林維朝向北港資生行借資興工,與人合資擴大經營糖廍,至光
緒19年,有土匪搶劫財物,26歲的林維朝帶著鄉勇,會同笨港縣丞陳履益直搗賊巢,擒匪
首,地方因而安寧。林維朝由此展現其軍事韜略。
光緒20年(1894)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上憲命各地方辦理鄉團,欲以禦外侮而靖內難」。
林維朝在嘉義知縣鄧嘉縝的任命下,出任打貓西堡團練分局長,轄防二十二庄,涵蓋今嘉
義新港、溪口、雲林北港的部分地區。此時,居城市的百姓為了「避難於海口」,宿泊新
港的媽祖廟,「藉可搭航對岸,皆禱祝神聖庇佑。」
隔年全台割讓給日本後「人心激昂,到處思亂」。林維朝亦率家眷內渡,暫居親友處。但
因生活並不寬裕,在稍事安頓後得知多年所營糖廍遇匪,乃兩度乘輪船返台,一方面處理
糖廍之事,一方面籌措安家所需。此時,以抗日保台成立的台灣民主國,面對日軍海陸的
南侵,以北港的下湖(笨港口)一帶,如在新港街駐兵,可併防東石港。便規畫由糖廍的
業主侯西庚一營駐紮,「冀有素識,鄰近庄民為附,諒可無事」。
當日軍南侵後,據前引《台灣列紳傳》〈林維朝〉的記載:「君素明理義,且敏于見機,
從容慰撫壯丁,諭以客氣不協于道。嚴緝地方防搶奪。簞食壺漿,以歡迎皇師先鋒。」林
維朝歸順日軍後,從1901年開始連年協助平定抗日分子,1902年授佩紳章。1904年任新港
區街庄長兼大潭區長。但維朝少受儒學教育,看到漢學逐漸式微常懷憂慮。時東門外今文
昌國小的原址有40年歷史的登雲書院,因1906年地震倒塌,維朝乃自行在怡園開館,即使
日人之後禁了私塾、書院教習漢文,該館依然弦歌不輟。他著有自傳《勞力略歷》及詩集
《怡園吟草》,編有《怡園唱和集》等。
1914年嘉義大林到新港的新港線鐵道開通,成為當地的盛事。當局以「進香鐵道」招攬遊
客,吸引想到新港、北港媽祖廟進香的信徒。
林維朝在該會社的甘蔗品評會暨新港線開通祝詞上,有「本年大莆林新港間之鐵道又告
開通」之語。此時,新港已有北港製糖會社從台鐵嘉義站到此經板頭厝(今新港板頭村)
到北港的糖鐵營業線,加上大日本製糖會社所開通他里霧(今雲林斗南)到北港間的糖
鐵營業線。為避免惡性競爭,由鐵道部斡旋「其往自北部之團體,車資皆劃一」。於是,
每年農曆3月,全台各地藉此糖鐵到北港參拜媽祖者絡繹不絕。
隨著1916年新港「奉天宮」修繕完成,信徒「往北港進香者,多經是地禱拜」。於是新高
將新港線命名為「進香鐵道」以吸引香客,終於扳回一些顏面。後因新港車站「距廟略遠
,香客不便」,當局便於1921年2月將該站遷至廟前一帶,即今新港鐵路公園。
新港線鐵道客運已由嘉義縣的公車取代,但隨著自家車的發達,公車僅剩三個班次往返大
林和新港、北港間,供學生通勤。而未受乙未戰火波及的新港市區,仍保留清代遺留下的
文化氣息。例如標榜「清朝縣丞署辦事處」的大興宮,原為笨港的保生大帝廟,因廟宇被
水沖毀,於嘉慶9年遷至新港街後的現址重建。光緒11年,嘉義縣代理知縣李時英,將原
設在板頭厝的笨港縣丞署,遷至大興宮廟後的屋宇。
奉天宮前、正殿及殿內的石雕及楹聯雖多為日據時期所作,但正殿額枋上懸有嘉慶20年王
得祿贈《聖慈母德》匾;嘉慶17年十八庄董事《景端碑記》;及上刻「歲次戊辰吉置新港
奉天宮存」的湄洲天后宮祖爐,皆是清代時期留下的古物。
2016年,林家後代把林維朝所題「培桂堂」為號的宅第捐出,作為嘉義縣定古蹟;並花了
兩年時間,耗資3,700萬元整修,2023年初已對外開放。遊客在那可看到林維朝的親書「
公爾忘私」,鼓勵後代勉力從公,服務鄉梓的家訓;並可體會「怡園」在新港都市發展中
的變遷。
新港鄉的板頭村除了有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板頭厝車站也復原了,展現出昔日糖鐵
火車站的風華;而跨越鐵軌另一端的頂菜園農村博物館,則營造出「農村再生」的文化底
蘊,值得遊客細訪。
相關圖文參照: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3427
※ 引述《qwaszx012 (天黑黑)》之銘言:
: 最近有去嘉義新港鄉
: 好像宮廟出巡還繞境啥的會經過這地方
: 發現那裡很多人騎車不戴安全帽的誇張多
: 都懷疑是不是新港沒有警察
: 走在路上會踩到檳榔渣 菸蒂
: 聽他們講台語都蠻溜的
: 和家人在宮廟附近吃熱炒
: 店內每一桌講話都很大聲
: 然後有的人還刺半甲 包手
: 玻璃罐啤酒都一手接一手在拿
: 新港鄉在嘉義是什麼樣的地方??
: 嘉義其他地方也都是這個樣子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