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自由
2.記者署名
羅國嘉
3.完整新聞標題:
米酵菌酸3條件仍缺1 王必勝:報告最快2週出爐
4.完整新聞內文:
2024/04/01 11:47
〔記者羅國嘉/台北報導〕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爆食物中毒案,累計31人受害,其中
有12名個案檢出米酵菌酸。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需滿足3條件,包含
「唐菖蒲伯克氏菌、介質及中性環境」,目前已對寶林茶室廚房等處進行環境採樣,但細
菌培養需耗費2週時間,只能等待結果;同時,為避免汙名化米製品,將召開專家會議討
論替此菌更名。
王必勝今(1)日接受POP Radio《POP撞新聞》主持人黃暐瀚專訪指出,米酵菌酸是自然
界產生的一種毒素,主要作用在人體粒線體,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當毒物進入到人體
,可以很快讓細胞死亡,導致人體出現噁心嘔吐、肝衰竭、腦部病變、嚴重的酸中毒,病
程長又猛烈;但是要產生米酵菌酸有3個條件才會產生,但並不容易產生,所以這種案例
非常少。
第1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別亞型才會產生毒素,台灣過往不曾看過
,但在中國、東南亞、非洲曾有極少數案例,且此菌為土壤菌、毒素很強。
第2是介質:也就是易污染澱粉類、椰子容易產生毒素,而此次事件的粿條成分就含有玉
米澱粉。
第3是環境:溫度達22至33°C的中性環境中,以及食物本身帶有發酵狀況。
王必勝說,上述條件中,澱粉與高溫環境有可能滿足,至於唐菖蒲伯克氏菌,根據農業部
提供之訊息,其在台灣很少見,也不排除在國際聯通頻繁下「由人為帶進來」,該菌成為
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事發後也對寶林茶室廚房等處進行環境採樣,以進行細菌培養「看是
否能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但因需耗費2週時間,只能等待結果。
另外,王必勝強調,3月26日稽查時帶回檢驗的35樣食材,包括醬料、佐料等通通都未驗
出米酵菌酸,雖然一直認為粿條很可疑,但檢驗結果卻呈陰性。他推測,檢驗之樣品為23
日進貨的粿條,在此之前的粿條「我強烈認為有問題」。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人心惶惶,民眾紛紛避開米製品,甚至有商家停售米類產品。王必勝
表示,本週預計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米酵菌酸更名,改採音譯,如「邦克拉克酸」或「椰
蜀菌酸」,但名稱中若有椰、蜀,椰子、玉米也恐受影響,希望用避免汙名化、避開常用
主要食材的方式命名;此外,會議也將討論唐菖蒲伯克氏菌與其因應作為。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626218
6.備註:
原來已經培養米酵菌酸了,就看寶林的那些食材是否能培養出米酵菌酸!
只能等實驗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