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A389434 (GA389434)》之銘言:
: 80年前約250萬中國移民來台
: 久了路上也出現很多家鄉菜
: 牛肉麵、餃子、大餅
: 一堆打著川、湘、上海、山東菜名號的餐廳
: 但是去過中國就會發現中國菜是
: 肥牛米線、串串、酸菜魚、煎餅果子、肉夾饃
: 然後還要加調料
: 又辣又鹹又酸又甜
: 發現在台灣打著外省菜名號的一點都不中國
: 尤其在中國吃過川湘菜後
: 才知道什麼是屁股痛
: 台灣眷村菜為什麼跟中國菜不一樣
: 乾五八掛?
中國現在是川菜最流行、鹹辣酸重口味當道,
當然很多菜色都會往這些主流的方向去靠。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東西,並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國菜。
米線是廣西雲南的,串串是四川麻辣燙改的,
酸菜魚也分福建的、廣西、四川內陸都有類似的,
煎餅果子是北方早餐,就是中式蛋餅,
也分成山東煎餅、天津、東北也有類似的。
肉夾饃是西北流行的燒餅夾肉,類似的河北叫做火燒。
河南洛陽的鍋盔等等,
你說的這些不能代表中國菜,
頂多就是一方有名的特色小吃、菜色,
只是口味大眾,足以流行到各方各地。
台灣眷村菜是當年外省軍民逃到台灣後,
對當初的八大菜系,進行折衷後的設計延伸,
挑出適合台灣當地擁有的食材、各種調味用品,
最後出現的一個外省特色融合菜系。
涵蓋川魯湘粵蘇浙杭幫.....
算是那時候的FUSION菜了。
畢竟中國地方太大,各種肉、海鮮、蔬菜、調味料,
都是因為不同氣候、地形才產生的當地特色菜餚,
台灣能夠完全相似的菜,少之又少。
而以台灣本省人為主的菜色,
就是東南沿海閩菜系為主要方向了。
如果想知道這些東西,可以去讀一下已故美食大家唐魯孫
寫的一些介紹美食的書。
包含中國過去的一些名菜、來台後的一些外省、
本省餐廳都有介紹,很多店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