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學上,involution這個詞最早是用在農業上,印尼的水稻種植產業因為外來壓力影響
,無法向外拓展而停滯成長,但因其他因素,仍然繼續吸收其他人民進入產業,使整個產業
進入一個複雜化的現象,卻無法產生革新。
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將上述現象賦予「農業的內卷化 Agricultural Invol
ution」此概念,定義此概念係描述一個文化「無止盡的雕琢內部成效,並且複雜化過程,
但是卻無法向外發展」。
從involution這個詞的本意也能理解,意指圍繞在中心的原點向「內」旋轉。
後續漢學家Prasenjit Duara及歷史學家黃宗智也將此概念納入中國農村研究當中,並且用
經濟學的邊際效益遞減概念來解釋involution,將此概念帶入中國的學術界中,後續發展在
政治上描述當權者投入資源後,卻沒有讓行政機能增強,最終對社會服務亦無增強效果,導
致農村結構產生解體與革命。
2020年後,involution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上的俚語,人類學家项飙認為其意涵為「白熱化競
爭,以獲得在現有空間當中的資源,在一個死迴圈內不斷因為彼此的壓力而相互消耗」。
倘論過往involution指「重複且無法發展的結構式社會」,則當代則代表「整個社會是無法
停下的陀螺,因為擔憂落下而持續逼迫自己,但是成效對於整個社會或產業而言卻又無突出
助益。」
可見involution這個詞在社會學上,過去與現在的意涵有一點微妙上的差別。
有些人會認為「內卷」一詞在台灣的固有稱呼為「惡性競爭」,但這忽略了在經濟學上惡性
競爭所帶來的是透過削價競爭,致使整個經濟衰退的結果,但是內卷是沒有結果產生的,這
兩個詞彙在直觀上很類似,卻在定義上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內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抽象社會學概念,他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意涵,
並且因為時代變動賦予了他不同的意義。
要說他是中國來的用語嗎?或許吧,因為確實中國的環境讓這個詞彙讓更多人接觸,可是他
本質上是一個學術的概念,並不是二分法可以歸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