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有點誤會在裡頭,而是現在是美國霸權時代,所以大家英文能力都不差。
但是在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講過:「我對上帝講西班牙語、對女人講義大利語、
對男人講法語,對我的馬講德語。」所以你可以看到西班牙文為主,
法文為輔的上流社會概況。等到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上台前後,
法文就成為了宮廷語言,因此國際外交場合通常都是講法文,
當時貴族培育後代子孫的第一外語是法文,再來是其他語言。
然而這樣的外交慣例在19世紀末期被打破。
1871年普法戰爭後開始進行外交談判戰後事宜時,
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開始用德文發言,把在場所有人嚇得一楞楞的,
俾斯麥曾經擔任普魯士(德國前身)駐法大使,法文可是流利的很。
也就是說俾斯麥用德文開場昭示著「各位大人,時代變了!」
雖然法文在當時失去的絕對優先地位,但是要跟上流社會的貴族溝通還是會用法文的,
這樣的狀況直到一次大戰之後,
我們都知道尾刀狗美國在巴黎和會之後取得世界優先地位,
甚至二次大戰後美國取得世界霸權,導致英文成為歐洲社會的主流語言,就不在話下。
可是這其實有一點點例外在裡頭,我曾經問過我的俄國同學,
英文是不是他們俄羅斯的一外語?他說現在當然是在這樣,但是在蘇聯時代,
一般平民老百姓學習英文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那種感覺就有點像我們在戒嚴時期學俄文那種感覺一樣,你想資敵還是投敵?
所以那時候他們第一外語通常會選德文,少部分人會選法文,
因此跟他的祖父輩講德文是會通的。
另外地域差異,也會讓某些語言取得優勢地位,像是東歐地區,
由於在12~15世紀稱霸波羅的海和北海的漢薩同盟,
還是往後哈布斯堡王朝在中南歐所建立的奧地利帝國,都彰顯了德文在東歐的重要性。
因此德文一直是中產階層的語言,也就是說你要在東歐經商,你就必須要學會德文。
如果還繼續往上,就是學習法文。
還有城鄉差距,就好像人家跟我說英文在德國會通,害我滿心歡喜跑去,
然後卻發現大城市像是柏林、漢堡、慕尼黑,英文真的通,
但是到了不到萬人的小城鎮完全不太行好不好!
我就只能在那邊用我的鱉腳德文問路。更不用說年齡差距和職業差異,
就好像不能奢求台灣某些鄉下地方的農夫阿伯會講英文的道理。
大概就是這樣,若有說錯的地方,請版友指教,謝謝。
※ 引述《wwwson1256 (太陽花青年)》之銘言:
: 很多洋人國家的英文都很好
: 即使不是他們的母語
: 像朋友去瑞典挪威德國荷蘭之類的
: 英文幾乎都通,雖然有口音
: 連當地老人都會講英文
: 感覺這些國家的英文能力比日本還好
: 上次去日本
: 跟店員講超簡單的英文她們還跑掉….
: 洋人的英文能力是刻在DNA裡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