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演變的期間,以表意為主,然後出現一些意符因為發某些固定的音,又被引用到不同
的字符裏,形成有某些意符存在,這字就固定發某些音的狀況。
例如:甫原來是字符,從用、從父,發「父」
聲,原意是男子的美稱。父這個古音,發ㄅㄨˋ
、ㄆㄨˋ或ㄅㄚˇ、ㄆㄚˇ的音(這有太多學者虛擬的音,這只是其中之一,請勿深究)。後
來
用甫這個字符當意符、聲符造成的字,也多發
這個古父音。
只是隨前後字組合成詞組,及時代變遷音有輕
重、清濁、聲調的變化。以下請用閩南或客語
唸,哺、補、餔、薄、簿、博、埔、浦、輔....
等等,發音其實都很接近。聲符標聲,有邊讀
邊,沒邊唸中間,其實在先秦時期是沒啥太大
問題的。
因為漢字成功將表音、表意融為一體,又發展
出詞組組合,例如公牛、母牛、小牛、黃牛、
黑牛.....牛骨、牛角、牛毛.....公羊、公馬、公
豬,千變萬化,只需數百數千字就能見字解意
,分公母、辨牛羊、識角毛、別黄黑....承載巨
量訊息,因而就沒往純表音文字方向走下去。
表音文字常要因時代需要而創造新詞,其實極
不科學。漢字雖是表意文字,但發展出聲符標聲,意符表複雜的字義,又發展出詞組組合減
少新造字,又可望字、詞組解意,減少記憶新
字、新詞負擔,其實已不是單純表意文字,是
種音意混合,容易傳承的文字體系。
※ 引述 《linkuanchung (Whitesnake)》 之銘言:
: 全世界的文字起源
: 大概都是從畫圖開始再變成象形文字
: 之後再演變成字母去表音
: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
: 千年前變成今天漢字形狀後後沒什麼更動了
: 一直都是表意文字
: 還擴散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地
: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
: 字形和發音還有用法有變動
: 但是表意文字的基礎一直都在,簡直活化石
: 這也算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特例吧
: 漢字怎麼有辦法一直維持沒有被簡化成拼音的
: 到底原因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