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ly10847 (HeroicPeter)》之銘言:
: 我媽先收到自稱某銀行的人員的來電
: 說有人持我媽證件去辦理理賠,請我媽核對
: 然後我媽就很緊張的各種辯解
: 接著就是假檢警打給我媽,然後說我媽可以打電話給什麼金融詐騙組的電話去核對他們
的
: 身份
我去年就一直建議數位發展部在被罵「打詐不作為」時,希望他們能整理一份可信任的
公家機關電話,像是警局、醫院、地檢署、法院、銀行(可以先從公股開始),透過開
放資料以各種來電篩選App送到個人手機上,這樣可以確保以外的電話都是偽造。
不過部長好像拿著這個提案到行政院去,最後變成電信商協助民眾安裝Whoscall這樣的
政策。沒有想要去做這件事。
我公開調侃這件事,說要不要給我提案費啊,後來也的確從部長處收到一筆錢。
只是這件事沒有繼續做下去,不曉得是否有其他壓力。我只知道中字輩媒體今年三月發
了一則「無心打詐1/不擋人財路為由拒防詐App...」,以及目前Whoscall的Gogolook
登版狂漲,就不曉得何年何月能看到這樣的「可信任電話清單」會出來了。
說真的,詐騙集團手法永遠跑得比政府能想到的快。
要求投資廣告實名化,那麼就改以其他非投資的廣告來接近你。
要是真的能要求廣告全面事前審查,那麼就會透過社團來接近老人。
因為我母親就是這樣被騙,金額沒到3400萬,但也有700萬。
而且房子抵押、借貸等等一起來,很恐怖的是最後發現時,他還想和家族借錢,感覺還
沒有醒過來。
: 1.你跟你媽同居為什麼沒阻止你媽?你身為兒子的作用呢?錢都出去了你不知道?沒發
覺
: 嗎?
說真的這一大串裡很多人認為家人要負很大的責任,我聽到母親遭詐這件事時,也會感
到深深的自責,但是直到好不容易被父母兩邊情緒勒索到要翻臉,才要到受理案件證明
單時。看到上面的時間點,才發現根本無從察覺起。
去年中國最熱門的防詐電影「孤注一擲」(全片在YouTube上找得到)裡有一句話:「人
有
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遇到投資詐騙時,心裡應該想的都是想辦法翻
身,死都不會講。
而我父母到現在要處理這件事時,都還處於不甘心的狀態。明明自己沒簽過本票卻成立
借貸,可以提告偽造文書,但是就怕打官司。然後現在房價正高,賣掉還能停損,卻還
反覆轉念,真的不曉得還會做出什麼事。
總之處於一種自己能夠處理的自負狀態時,越親近的人越難以協助。反而多去認識家人
的外圍朋友來打聽可能還比較能察覺端倪。
: 當年我爸媽也是知識份子,中產工薪階級
: 努力存錢以外最大的原因是....買到了不少的2、3百時候的台積電......
: 我媽這幾年信佛到走火入魔,我非常擔憂,加之還一直給親戚佔便宜,大包大攬,遲早
出
這件事我也一直在想,除了批評台灣很多「貪婪老人」外,到底還有什麼外在因素。
大致上有很多狀況,不是要直接詐騙,但是會一步步地影響老人家的想法,進而走上
被詐騙這條路。
最直接的就是直銷了吧。如果老人家有些積蓄或者長期穩定的退休收入能夠渡日,在家
裡看到合法非法的直銷產品出現請務必要請他斬斷關係。因為不是有可以多賺一點的貪
念,就是濫好人過度信任他人,這些都是養成易詐體質的基礎。寧可提早翻臉,不要未
來被詐。
另外就是各種老人活動,像是宗教、氣功太極、旅遊、網路社團等等,你看起來很正常
,實際上看來也沒問題,但是你就是不曉得他們會接觸到哪些人,被灌注哪些想法。
儘管年紀越長身邊朋友越來越少,但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感染COVID-19不見得
致命,遇上詐騙真的可能全家一起栽下去。
最後你提到中產知識份子,像這樣的人更是沒遇到壞人,也很容易受到別人洗腦,像是
就會有人會灌注「錢不要好端端地給自己子女啊、幹嘛幫他們養小孩?到時候他們拿了
錢不會照顧你啊。」像這樣的話語其實可以算是一種詐騙起手式了,沒有心機的人可能
就會講出一些家裡的狀態,不然真的相信,交往一陣子以後看養肥了,也會被當作下手
的對象。
台灣針對老人不僅僅偽造網路身份詐騙,菜市場裡老闆與幾個客人促擁著也能強要人買
下幾萬到幾十萬的產品,各種老套的手段現在還是很常見。
去年對岸有間詐騙公司傲利資本,創辦人齊洛發表了一封高調的跑路信,裡頭最後寫:
「...當下最好的投資就是不要瞎投資,投資自己,投資後代...」
說真的,我身邊不少朋友的父母既不願意談遺產,也不願意花錢在自己子女孫兒身上,
自己也沒過得很好,反而對外人很慷慨。真的就是等著被詐送錢給別人。
所以如果知道家人有以上狀況,我覺得可以先談談避免被騙,像是父母的房子設定給
自己,或者信託。當然我想只要一開口老人就會爆發,但如果聽進去多少有個保險,
總比被騙到債留子孫得好。
: 我多次勸過我爸在防詐之類的部分做一些準備
: 但因為我跟老婆就都是窮工程師,並無效果,甚至還跟我說
真的沒有用(苦笑)。
不管我個人臉書上的文章,還是以前寫專欄,只要題目提到防詐、資訊安全、個人隱
私,全部都是票房毒藥。不是什麼Facebook調降觸及率,而是真的就是沒人讀,沒人
理會。
老人家作息固定,拿著水電瓦斯電話稅單到同一家便利商店去繳,會員電話都報得很
大聲,到現在沒看到店員起心動念大騙特騙的案件可以說台灣人太善良了XD
現在政府很努力在打掉Facebook上的那些偽造名人身份投資廣告(但還是沒啥效果)
,不過我相信詐騙集團已經想出了更多不同的腳本套路來規避管制,接觸受害者。
未來被騙可能一點都不意外。
但想辦法用點手段讓他們看好股票、存款、房產,避免高利貸,不要被詐到自己減壽
或者債留子孫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