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扯到蔣經國教育政策之歷史源由
1960 台灣經濟開始起飛 對應國民學識不足 延長為九年國教
這樣國中畢業入工廠做工 一般作業員知識已是足夠
若產線上需有更強的專業性 如電子焊接 高職足矣OB
以上都是量產方面的事
但若是從事展品開發 明顯還是知識不足
這時小蔣認為 3 + 4年(高中+大學)太久了
去背歷史地理物理化學 不如多上點與技術有直接關系的課
就搞出了五專這學制:培養開發人員
(勿戰 不是物理化學沒用 是從事產品開發的電路工程師真的無需太多力學知識
本人是物理系所畢業的)
注意 是開發人員 不是研發人員
也就是RD中的D 產品落地及調效 量產優化 等
每設一工業區 就設有對應的五專 以滿足其開發人員需求
而RD的R 既技術前期研究 原型實作 ,這些明顯需要更高的知識
在些事 當年台灣 需求不是這樣大
留給稀少的學士碩士 或高端五專生來作 就可以了
(所以五專需要明星學校!!!)
注意到以上都是一完整配套
設工業區 再設學校 然後依學歷 分配該做的事
國中畢業 做一般產線的事
高職 做產線高端的事
五專 做產品落地及調校的事
大學碩班 做前期研究與產品原型的事
然後1990年代 台灣打破整套 廣設高中五專 同時消滅五專明星學校
五專為求生存 紛紛升格為科大
變成科大出來做產線的事 大學碩班甚至博士做產品落地的事
也沒有依學校做配套工業區 變成都市化更嚴重(也更易炒房)
再言 優秀的人去念五專還是優秀
但把明星五專廢掉 逼的優秀人只能念高中
(古早沒附中以上上不了台北工專 當然 台北工專電子科 必是建北等級)
這樣變成科大=廢材 當然就更讓人看不起
1990打破小蔣邏輯 這種去脈絡化操作
搞到今日科大畢業文憑變廢紙
※ 引述《kinjk01 (小白)》之銘言:
: 我朋友說會讀科技大學的學生
: 都是不會讀書的學生再讀的
: 既然學生不會讀書就不該讀大學
: 科技大學為什麼需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