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聯合新聞網
2.記者署名:李柏澔
3.完整新聞標題:
「台灣做不到RE100」 碳權交易所:沒加入的才是好公司
4.完整新聞內文:
我國碳權交易所於去年8月正式成立,碳權不只帶動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也成為我國淨
零減碳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不只政策工具,減碳與淨零的倡議也有「鞭策」之效。不過
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RE100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在台灣都做不到
,RE100過於理論化,選擇不加入的才是好公司。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網絡今天辦理「碳權品質停看聽:什麼是『好的碳權』?」
講座,各方專家及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均受邀參加。
田建中表示,自願性碳市場提供一個穩健且全球化、可量化、企業可負擔得起的氣候調適
機制,透過使用符合品質的碳權進一步走向碳中和,去年底發布的國際碳中和標準ISO
14068-1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如何量化、減少與平衡組織或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標準
,包含納入巴黎協議的2050年淨零為目標,將邁向碳中和視為必經過程,企業需公布碳中
和路徑、維持碳中和計畫(包含財務及人力資源規畫),進一步激勵低碳創新技術發展,
而「移除類型」較「減少排放類型 」碳權有更佳的效益及市場價格,也藉此消除漂綠的
行為,是台灣在減排淨零的「救星」。
另談及台灣社會常談到的RE100,RE100是2014年由氣候組織(TCG)及碳揭露計畫(CDP)
共同成立的國際倡議組織,加入RE100的企業須公開承諾使用100%的再生能源。
田建中說,台灣根本做不到RE100,目前再生能源占比僅約10%,他拜訪的台灣大企業也認
為,如果加入了卻跳票是在欺騙股東,而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也都選擇了退出,台灣企業
是國際產業鏈的一環,RE100過於理論與理想化,製造業要減碳根本沒有那麼簡單,選擇
不加入的才是「好公司」。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表示,短期內全球要實現淨零是無法做到
的,因為現階段不存在商業化的負碳技術,所以只能盡量減碳,也因此才有碳權抵銷和補
償的概念,但也讓社會批評企業恐透過碳權「漂綠」的狀況出現。
劉哲良指出,漂綠的風險樣態包含購買碳信用額度來補償自身的碳排放而非積極採取措施
減少實際排放量;企業可能利用碳補償對外宣稱其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影響,誤導消費
者以為自己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負擔;以及部分減量專案因技術限制,在計算減
排效益時存在著高估的風險等,「說得比做得多,就是漂綠。」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8178428
6.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