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C跟K的英文是雙標?模擬兩可?還是怎樣?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4-09-19 11:35:25
※ 引述《pizzafan (植物佛 第1代 開山怪)》之銘言:
: 沒人發現嗎? 老外的克隆人 = clone = 複製人
: 為什麼C可以發音K ? 為什麼不直接用 klone 為什麼要模擬兩可?
: 有時候C又變發音S ? 例如 nice = nise
: 老外是不是經常在雙規、雙標、模擬兩可? 讓人無所適從? 英語根本沒標準化
如圖
https://imgur.com/a/rzP1cCN
早期義大利吸收的 K 與 C 長得都是那個有點像ㄑ符號的東西,
與希臘的 gamma Γ 有關。
之後在義大利各地的種種變形……(右方第二頁開始)
在拉丁書寫中出現了C、K與Q,
但三者都兼具/k/與/g/的功能,差別只在後接的母音。
1.接圓唇的用Q,例如後來寫做EGO(我自己)的,早期可能作EQO。
(解釋一下圓唇:你在讀注音ㄡ或者ㄨ或者ㄩ的時候,注意一下自己的嘴唇,
應該會發現是稍稍嘟起來的。這類的母音就叫作圓唇rounded_vowels。)
2.接前元音或者接其他子音的前面用 C。也就是 E 與 I,或後加子音 R 這類。
3.接 A 時用 K。
上述第1.點後來在後接U時一直繼承著,這就是之所以大部分歐語中QU幾乎都是成對
出現,不會單獨出現Q。但之後在書寫體系中C開始擴散,K逐漸被排擠到幾乎消失了。
我猜到了羅馬那些優秀的詩人或演說家出現的時候已經是這情況了吧。
他後面是提及早其其實也沒有G這個字母,是後來才從C變形而來,理由不明。
但後來 C 在俗拉丁語中逐漸軟音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ulgar_Latin#Phonological_development
猜測也是功能分化使字母分化
(例如本來 I J 是同一字母 V W 其實本來也相同
但功能分化後就演變成不同字母了
所以其實文字確實會自行繁化)
另外對於從阿拉伯到突厥蒙古來說
他們有更深的小舌塞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5%B0%8F%E8%88%8C%E5%A1%9E%E9%9F%B3
對我們很難體會但對他們有差別
(就像一部份老外很難體會 ㄐ ㄑ 與 ㄓ ㄔ 有何區別但我們可以)
所以就用 q 這符號了
例如 iraq 伊拉克 後面的 q
然後我就得批評臺灣教育部的智障亂來了:「喀什米爾」
這地名拉丁字母寫作 Kashmir。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啊這就是ㄎㄚ開頭的讀音啊!」
(英語讀成/kæʃmɪr/)
但問題不是這麼單純。其實在這裏這個用a表達的音,在Hindi語中是個短元音,
實際音值接近 /ə/:
它之所以被寫成a,只不過是因爲在梵印語的體系當中,短a與長ā是一組的罷了。
還加上一般而言要用拉丁字母表達這個schwa /ə/也不太容易,故而選了a作代表。
(當然,對吸收了梵語語音理論的藏語與日本語來說,確實也都把這個/ə/直接當
成了/a/)但,對漢語官話的理解來說,實際上「克ㄎㄜˋ」還是比起「喀ㄎㄚˋ」
要近些。
元音是一個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開頭的輔音,也就是那個k。在許多中亞北亞語言中,
q 與 k 有別,雖說對當代漢語的理解來看似乎這兩個都差不多。
由於漢語較難表現這種差別,所以只好特地選了口字旁的「喀」字並且強調「重讀」
(參考附圖)。不屬於那種特殊的 q 的,本來不該隨意用「喀」字的。(而且實際
上波斯阿拉伯語中 k + a 的 a 發音都會更像 ε 或 æ 一點)
簡單說,無論從歷史文獻來看,無論從語音的角度來看,都該選「克什米爾」而不該
亂寫成「喀什米爾」。臺灣的教育當局不知道腦袋出了什麼問題,竟然選用了「喀什
米爾」,然後一羣智障媒體也在那跟著「喀」「喀」「喀」喀個半天!實在是令人吐
血!
這樣亂用字的壞處是,在克什米爾附近的喀什噶爾 Qashghar 在名稱上毫無關係,
卻會給人誤解。真不知臺灣教育部在搞啥!
https://imgur.com/a/im3WmK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