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這句話成立是不是暗示發糖的人是一種鄉愿,不願意花時間心力去了解小孩的表現,不知道
吵鬧原因,或是就算知道,也懶得從源頭改善,因為太累了。
只要糖的成本符合可預期可負擔,就發點糖,之後再想其他挑戰,重新定義價值或分散注意
?
會不會久而久之,小孩也不求成效不求因果,反正最後只要吵就有糖,就一時吵一時爽,一
直吵一直爽?
當這些小孩變成發糖的人,甚至發現不用糖用一個理想,多數小孩就不吵了,
大家都依賴短期的補償,這樣會不會變成一個成癮的社會?
如果想像小孩是各項自以為能改善議題的提案,
問題被簡單化處理,這樣會不會變成一個原地踏步的社會?
有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