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自由時報電報
2.記者署名:
陳成良
3.完整新聞標題:
地球生命從哪來?「暗彗星」提供新線索
4.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mgur.com/Aw19CIM
這張歐洲南方天文台的藝術家想像圖描繪了首個已知的星際訪客——`Oumuamua(斥侯星
)。它以非重力加速度運行,是「暗彗星」現象的著名案例。最新研究顯示,暗彗星至少
可分為兩類,並可能對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扮演關鍵角色。(圖: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2024/12/11 10:55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暗彗星」(Dark Comet) 的神秘天體
,不同於一般彗星拖曳醒目彗尾,暗彗星不釋放可見氣體或塵埃,僅透過軌道變化呈現彗
星般的加速運動,可能攜帶生命關鍵成分,並影響早期地球演化。最新研究顯示,暗彗星
至少分為兩類,甚至連著名的星際訪客「斥候星」('Oumuamua)也可能具備類似特性。
一般彗星主要由冰組成,小行星由岩石組成,兩者涇渭分明。暗彗星卻模糊了這條界線,
外觀像小行星,卻像彗星一樣受非重力因素影響而加速。研究顯示,地球附近的暗彗星數
量可能比傳統彗星和小行星更多。
科學網站《IFLScience》報導,密西根州立大學塞利格曼博士 (Darryl Seligman) 領
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4顆暗彗星的反射率和軌道數據,發現它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體積
較大,位於太陽系外圍,軌道類似木星族彗星;另一類體積較小,軌道更靠近太陽。這些
暗彗星可能源自太陽系外圍,並在與木星近距離接觸後改變軌道。
研究團隊指出,即使部分暗彗星可能曾經有過微弱的彗星活動,但因早期觀測技術限制而
未被察覺,這並不影響它們的分類。其中,「2003 RM」是首顆被發現的暗彗星,其體積
和軌道特性一度被視為特例。
暗彗星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們可能將水和其它生命所需物質帶到早期地球。塞利格
曼博士表示:「暗彗星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鍵,我們對它們的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
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首個被確認的星際訪客「斥候星」('Oumuamua),其非重力加速度與暗彗星「2003 RM」
十分相似,更增添了暗彗星的神秘色彩。儘管斥候星的組成成分可能與已知暗彗星不同,
但它的存在暗示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類似的星際暗彗星。
值得注意的是,暗彗星與「活躍小行星」(active asteroids) 雖同屬介於小行星和彗
星之間的天體,但仍有所不同。活躍小行星不含冰,卻會釋放塵埃雲,例如造成雙子座流
星雨的「第3200號小行星法厄同」(3200 Phaethon)。儘管兩者可能有某些相似之處,
但其形成原因和行為特徵仍存在顯著差異。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的研究,為探索地球與生命起源提供了新
的視角。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reurl.cc/r3L1Rx
6.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