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復旦大學教授言論讓網友驚了:不要為台

作者: iLeyaSin365 (伊雷雅鑫)   2024-12-17 00:20:29
資料零:
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前20年期間(1895-1915),台灣漢人住民以武力抵抗日本外來政權,
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台灣民主國官軍與各地義軍為主的抗日活動,這一年的台灣抗日可稱之為「
乙未戰爭」,因為從傷亡的人數來看,其慘烈並不下於前一年的清日「#甲午戰爭」。
第二個階段是台灣民主國瓦解後到1902年間,由台灣漢人住民自發的武力抗爭。
第三個階段則是從1907年北埔事件到1915年的礁吧哖事件等,發生在各地的密謀反日行動,
這些事件對統治者造成一定的衝擊,對當地社會也有深遠的影響。其後,台灣漢人社會認清
武力抗爭已無勝算,加上世界思潮傳播的影響,社會菁英轉而展開非武力抵抗的政治社會運
動。
▌抗日三猛: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
資料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1年6月20日,台灣總督府與台灣軍司令部正式宣布志願兵制度將
在次年開始實施。在該政策的宣示後,立即獲得台灣青年的熱烈迴響。據當時媒體報導,自
志願兵制宣布日後18日便有743人向台灣軍司令部與各地憲兵隊提交志願書,到8月底更突破
3000名,至開戰後的1942年初更達20000人以上!不過實際上當時總督府只是宣布該政策將
要施行,詳細的申請方法與施行細則都還未宣布,竟然就出現這麼多有志從軍的青年,可見
在當時皇民化運動對台灣人的影響有多大。
資料二:
日本軍人志願役待遇遠高於義務役,故招募特別志願兵時得到積極響應。)曾經出現日本帝
國陸軍及日本帝國海軍在台灣定期招募的特別志願兵,總人數分別為5,550人及11,000人,
居然每期都有十餘萬人踴躍報名應徵的情況。大多數願意為日本作戰的台灣兵,初期並未獲
日本政府青睞,僅少數能擔任「帝國軍人」,多半以軍屬名義派遣到各地從事粗活為主;不
過,戰爭後期徵召兵員已經同「帝國軍人」無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