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n1384181 (gn1384181)》之銘言:
: 石破茂擬暫緩訪美,稱「訪華極重要」2025/1/1
: 中國第六代戰機的政治漣漪效應持續擴散中
: 連日本都開始髮夾彎了,心目中美國爸爸神的地位開始動搖了
: 殖民地人心態,日本人和台灣人都是吃硬不吃軟
: 自珠海航展後,中國一大堆軍武科技大爆發
: 美國的軍事霸權逐漸一點一點剝落坍方中
: 神也會流血
: 中國六代機問世,讓很多國家意識到他們再也追不上中國了
: https://i.imgur.com/h73ZByZ.jpeg
: 看了外網,老美和盎撒國以及殖人信徒最無法接受也是最破防的群體
: 老美為代表的北約沒有制空權是不會打仗的,這是航空史百年以來第一次被東方領先一個
: 世代,背後意義不言自明,西方主流媒體除了沉默壓低輿論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 有這方面的八卦嗎?
在2024年接近尾聲的日子裡,中國天空飄過一片美麗的銀杏葉。這或許可以稱為「銀杏葉
時刻」
要理解這個現實,我們需要先簡單瞭解一下戰鬥機的代際劃分。
二戰後誕生的噴氣式戰鬥機有著明確的代際劃分,其中:
第一代是亞音速或者跨音速戰鬥機,主要靠肉眼操控機炮進行空戰,開火距離1公里以內
。典型的如美國F-86、中國殲-5等等。
第二代是超音速戰鬥機,可以靠紅外近距格鬥導彈進行空戰,開火距離約10公里。典型的
如蘇聯米格-21、中國殲-7等等。
第三代在第二代的基礎上裝備了大口徑雷達,具備夜間全天候作戰能力,開火距離提升到
20公里以上。典型的如美國的F-4、中國的殲-8II等等。
第四代戰鬥機具備更高的機動和格鬥性能,開火距離可達近百公里。典型的如美國的F-15
、蘇聯的蘇-27等等。
第五代戰鬥機則達到了4S標準(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態勢感知)。典型的如
美國的F-22、中國的殲-20等等。
代際劃分對於戰鬥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戰鬥機的世界裡存在著一條鐵律:「屬於同一代
際的不同戰鬥機,它們之間的性能差距可以通過飛行員的能力或飛機數量來彌補,但如果
相差一個代際,那這個差距就無論如何也彌補不了」,俗稱「降維打擊」。所以想要碾壓
對手,就必須研發出領先對手一代的全新戰鬥機。
目前中美手中都有已經正式服役的五代機,所以未來誰能主宰天空,就看誰能先研發出六
代機。而中國最早的五代機殲20是2011年首飛的,距離2024年只過去了13年而已。
13年,能不能提升一個代際?只能說這不符合世界航空發展的常識。當年美國從四代機
(F-15,1972年)進化到五代機(F-22,1997年)用了25年;至於從五代機到六代機,現
在已經快30年了都還沒譜。
但這符合中國航空發展的常識。中國的四代機殲10是在1998年首飛的,距離五代機殲20首
飛的2011年正好13年,如今13年過去再度進化至六代機,就是這麼任性。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美國。這個閃亮
的小東西時不時掠過美國,弄得美國人既驚恐又沮喪。實際上,第一種洲際導彈R-7(北
約代號SS-6)在1957年8月21日已經發射成功,射程超過8000公里,可以從蘇聯打到美國
。這讓美國人第一次感到脆弱和無能為力。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飛出地球的人,再一次粉碎了美國人對於高居於
世界之巔的自我迷信。這是美蘇「導彈競賽」、「空間競賽」的時代,但美國屢屢失敗,
在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方面都被蘇聯搶了先——這段歷史也被後來人稱為「斯
普特尼克時刻」。
https://reurl.cc/d1aG5k
需要注意的是,在「斯普特尼克時刻」時代,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只是國家聲望的標誌,
現實的經濟意義幾乎為零,對一般科技的影響也很有限。洲際導彈的使用門檻則是不可思
議地高,也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日常運作關係不大。加上鐵幕的阻隔,蘇聯經濟對
美國經濟和美國人的生活也毫無影響。
但「斯普特尼克時刻」最大的意義是對美國人的心理衝擊。在蘇聯的刺激下,美國投入舉
國之力,奮力追趕,力圖奪回科技高地,以甘迺迪時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為頂點
這也是美國人高度重視教育和科研的時代,大量高校增設STEM學科,大批優秀人才學習和
從事STEM,大量政府資助的基礎和先導性應用科研遍地開花,ARPA(美國高級研究項目局
,後來改名為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NASA都是這個時代組建的,原子能委員
會(後併入能源部)和NASA的實驗室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大規模擴建。
這也是美國製造幾乎佔據世界半壁江山的年代。美國在戰時積累的製造和物流能力在戰後
保持了慣性,再加上強勁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產品化能力,使得基礎科研和先導性應用科研
能夠迅速轉化為現實產品和未來積累。
「斯普特尼克時刻」還迫使美國人深刻反思社會與文化,最終匯入六十年代各種反潮流和
民權運動,同時導致美國為了加強制度自信而強化的自由主義政治傳統,深刻影響了以後
的美國政治走向。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中的席捲,就有不小原因來自美國的自由主義政治
「越過真理一步」
美國的教育改革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比如摒棄傳統課堂教育的滿堂灌,轉向互動化、
寬鬆化和趣味化。
「斯普特尼克時刻」的影響所及不止美國,還遍及整個西方世界。伊恩·弗萊明的第一部
小說《皇家夜總會》在1952年就發表了,但富於科幻風的龐德電影是從1958年的《不博士
》(Dr. No)開始的,就是一個例子。
但中國的「銀杏葉時刻」是完全不同的時代
這是中國製造幾乎佔據世界半壁江山的時代。在世界主要經濟強國裡,中國可能是工業革
命以來經濟發展唯一基本不受戰爭和軍工刺激的例子,中國製造可能也是工業革命以來滲
透到全球社會脈絡最徹底的例子。
2007年,美國商務記者塞拉·邦喬內為了理解中國製造對美國家庭和生活的影響,進行了
一年的生活實驗,一家四口一年不買任何中國製造。她們一家當然活下來了,但日子並不
好過。11年後,川普決定再試一次,結果也一樣:能活下來,但日子並不好過。只是這一
次的實驗對象不是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美國。
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中國製造正在被越南、印尼、孟加拉、墨西哥製造等取代。
這不能簡單歸結為是中國製造的淡出,而是中國製造更加深入地埋入了供應鏈上游。這也
反映在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上漲,顯著超過對美國的出口額下滑
中國製造確實在淡出「短鏈」的低端製造,如服裝、鞋帽、玩具等。這些「短鏈」產業原
料簡單、工藝簡單、啓動容易、勞動力要求較低,但附加產值低,可取代性強,發展的天
花板也低,適合後進國家脫貧。
而中國製造則轉入了「長鏈」的高端製造。從研發、供應鏈開始,高端製造的「長尾效應
」大大高於「短鏈」產業,入門門檻高,可取代性低,發展的天花板高,勞動力要求高,
附加產值高。即使是低端產品,中國產業也在通過自動化、機器人化、AI化、信息化、少
人化而變質,實際上「高端化」了。
這種廣泛而深刻的經濟轉型,對於有些人是機會,對於有些人是陣痛,但對於美國來說,
這意味著「中國製造霸權」將持久化,而且是高低通吃。
對美國來說,噩夢已經到來:中國製造在從美國「讓給」中國的低端,向美國「決心堅守
」的高端迅速挺進。光電、鋰電池、電動汽車號稱中國出口「新三樣」,但真正讓美國心
焦的新三樣是新能源(包括風電、先進核電、先進蓄能)、先進交通(包括高鐵、先進船
舶、eVTOL)、ICT(包括先進5G/6G、AI、量子計算、機器人)。中國製造在吃掉美國的
主食市場,而不是零食
美國為了獨霸AI、機器人、信息化高地而對中國發動晶片戰科技戰,結果把自己圍進小院
高牆裡。在美國的屠龍技與中國的馴馬術之爭中,美國痛苦地發現:龍只是傳說中的祥瑞
物,而馬才是幹活打仗的。而且中國在美國制裁之後,自己練跑練跳,竟然成為世界最大
晶片出口國家之一,而且很快這個「之一」可能也要被拿掉了
https://reurl.cc/yDAEnq
不僅如此,軍事是美國自詡「唯一超級大國」的底氣之所在,但「銀杏葉時刻」使得這底
氣也要洩掉了
從二戰開始,空中優勢就是美國軍事力量的中堅。洲際導彈、核武器很厲害,但只有放在
發射架上才最有用,誰都不敢輕談使用。
在艾森豪威爾時代,美國奉行大規模報復戰略,這實際上是防禦性戰略,目的是以最低成
本打退蘇聯進攻。在甘迺迪時代,美國轉向靈活反應戰略,要求在世界各地積極攻城略地
,擴大美國勢力範圍,壓縮蘇聯勢力範圍。這是進攻性戰略,也是美國擴張主義的決定性
時刻。擴張主義要求有隨時、隨地、隨意可以投入的軍事力量,對於美國來說,自然是空中力量
先行。
在大規模報復戰略時代,美國空軍建設的重點是轟炸機,「把敵人炸回到石器時代」。戰
鬥機的主要任務是攔截敵人的轟炸機,不讓敵人把自己「炸回到石器時代」。這是不得已
的剛需,但不是建設重點。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空軍發現定位錯了。轟炸機不能決定戰爭,爭奪制空權依然重要,戰
鬥機的機動性依然重要,視距內空戰依然重要。反過來,一旦贏得制空權,空中力量可以
靈活、迅捷、不受阻礙地打擊敵人。在越南戰爭中,步兵班呼叫「鬼怪式」成為常態,空
中力量甚至形成「包打天下」的錯覺,空中炮艇、前沿空中火力引導機等紛紛出現。
真理越過一步就成了謬誤,在以後的幾次局部戰爭中,美國有過科索沃戰爭中的「運氣」
,更多的時候則是發現空中優勢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利。但空中優勢的思路並沒有錯,只
是不能包打天下而已。
空中優勢的基礎曾經是、現在是、將來還是制空權,這也是戰鬥機的主要使命。依據越南
戰爭經驗研發的F-15強調機動性和態勢感知,強調均衡的超視距和視距內空戰能力,用「
鷹牆」硬推空中戰場的前沿,最終掃清戰場的天空。低成本的F-16在一開始對態勢感知和
超視距空戰能力有所放棄,但在後期的改進中逐步補上。
為打破蘇聯空地結合的一體化防空體系而研發的F-22,強調隱身、超巡、超機動和信息融
合,強調「虎口拔牙」的穿透作戰和穿針引線的協同作戰,通過敲掉敵人的關鍵節點,動
搖敵人的空中作戰體系。低成本的F-35放棄超巡、超機動,加強信息融合和對地攻擊能力
,但在F-22數量嚴重不足和過早老化的情況下,即便速度和機動性不足也要勉為其難地充
當空戰主力。
這個頂層設計曾經是管用的。殲-10C、殲-16等四代半與F-35的對抗能力總是存在很多不
定性,最起碼存在繞不過去的隱身短板。殲-20的出現否決了美國空軍的這個頂層設計,
把F-35關進了羊圈,殲-35則在圍欄上釘下了粗大的釘子。
被譽為銀杏葉的中國六代機,則徹底顛覆了美國空軍對於未來空戰的認知,「殲-8單挑
F-22」的尷尬歷史正在逆轉。
最早提出第六代戰鬥機的其實是美國空軍,但六代機往哪裡去,美國空軍不僅繞糊塗了,
更被NGAD的天價嚇住了。在銀杏葉飄起來之前,美國空軍至少還可以想像「F-35大戰殲-20
」,還可以想像缺斤短兩的六代機如何還是六代機,還可以想像如何預留空間和升級途徑
、避免「問世就被趕超」的尷尬。但銀杏葉飄起來之後,這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六代機在哪裡?B21能當作六代機嗎?
在60年前的1964年9月9日,米格-25的原型機秘密首飛成功。1967年7月6日,四架米格-25
在多莫傑多沃航展中意外地轟鳴而過,美國大為震驚。誤入歧途已深的F-111研發剛剛改
道,空軍型主打戰轟,海軍型徹底拆散、重新包裝,形成全新的F-14,但美國空軍急需全
新的空優戰鬥機。
1969年,美國空軍選擇麥道方案,啓動F-15的研制,1972年7月首飛,1976年服役。1977年
4月27日,美國空軍第53戰術戰鬥機中隊從蘭利起飛,嶄新的F-15機群浩浩蕩蕩地飛越大
西洋,前往西德比特堡空軍基地,開始了F-15接掌中歐空防的幾十年,直到冷戰結束。
從「多莫傑多沃驚嚇」到F-15重建空中優勢,美國用了10年。但現在,美國還行嗎?
美國長期居於航空科技頂尖水平,已經在舒適區躺太久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
這裡也是一樣的。更大的問題是,即使美國國會馬上打錢,美國航空工業是否接得住?
在1969年F-X競標中,通用動力、費爾柴爾德共和、北美羅克韋爾、麥道提交了設計方案
,最終麥道入選。這還是美國航空工業可以百花齊放的年代,有眾多戰鬥機公司有豐富的
設計經驗和現成的產能、供應鏈。
通用動力除了首名昭著的F-111,還有早年的F102、F-106截擊機。如果不算夭折的F-103
,費爾柴爾德共和有F-84和F-105,更有戰時著名的P-47。北美羅克韋爾則在50年代曾經
雄踞美國戰鬥機王座,旗下有F-86、F-100,即使不算夭折的F-107、F-108,戰時的P-51
就不用說了。
戰後才開張的麥道作為戰鬥機廠家資格不算老,但成功地趕上了噴氣時代的第一波大潮,
從海軍的F2H起家,延續到F3H,在F-101時代打出輝煌,F-4「鬼怪」式時代達到頂點。
F-15是麥道「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時刻,後來從諾斯羅普撿漏過來的F-18則成為麥道
最後的戰鬥機。
1967年也恰好是麥克唐納與道格拉斯合組為麥道的時候,從此,麥道身跨軍民兩界。道格
拉斯是海軍飛機老字號,從戰時的SBD和TBD到50年代的A-4「天鷹」,道格拉斯在海軍里
的人脈日後對麥道本已深厚的海軍人脈是很有用的加成。但麥道在1997年被波音買入,連
名字也沒留下。
在F-15競標的時代,洛克希德、諾斯羅普、波音在場外,但也有設計和製造戰鬥機的能力
,還有格魯曼、錢斯-沃特等一眾「海軍戰鬥機專業戶」。
現在,美國只有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波音還有戰鬥機設計和製造能力,其
中只有洛克希德-馬丁在最近30年內有全新設計,波音在炒麥道時代的冷飯,諾斯羅普-格
魯曼的戰鬥機設計能力可能只有理論上的。
這不僅是缺乏競爭的問題,也有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和鑽牛角尖的問題。即使到ATF(最後
產生F-22)時代,美國依然有足夠多的戰鬥機公司,美國空軍還有足夠的外部資源可以借
用。軍方畢竟是打仗的,對技術、製造、保障和成本控制總是隔一層,需要外部專家幫忙
獨立評估。ATF時代北美羅克韋爾沒有入選資格,但總師就被借調到軍方的評估團隊。
但在今天,波音和諾斯羅普已經30年沒有設計過新戰鬥機,洛克希德的F-35成為「別學我
」的教科書,要找獨立的評估專家都難。只會紙上談兵的「磚家」總是找得到的,但有用
嗎?
製造也是問題。F-35A在2006年12月就首飛了,這也是邊試飛邊生產的。但到現在,F-35
的生產依然被供應鏈問題拖累,A、B、C型都受害。軍工製造掉鍊子的問題不僅出在航空
工業,「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建造也是「加油不加速」,美國海軍只能婉拒美國國會的
額外撥款,免得年底問責時沒法交待。最簡單的炮彈生產也一樣,弄得烏克蘭炮兵只能伸
長脖子等炮彈。
在「銀杏葉時刻」之後,美國倒是有追趕目標了,但追趕需要時間,更需要發展速度。美
國會一步慢步步慢嗎?
剛進入21世紀時,中國軍事現代化初見成效,但美國自信足夠領先,畢竟F-22已經服役,
F-35「近在眼前」,無人作戰飛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B-2依然是無可爭議的最先進隱
身轟炸機,空中優勢將是破解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的神器。所以美國在2010年正式
推出「空海一體戰」理念,核心是用隱身、大航程的有人和無人作戰飛機深入中國,在空
射、海基巡航導彈的配合下,摧毀關鍵節點,獵殲機動打擊平台,最終動搖中國的「反介
入/區域拒止」體系,肢解中國的戰爭能力。
然而不到10年,「空海一體戰」就不合時宜了,現在沒人提了。事實上,「銀杏葉時刻」
之後,中國對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實行反向的「空海一體戰」,已經成為現實的可能性
在技術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美國空中力量不是沒有作戰過。二戰初期,日本「零」式戰鬥
機對美國海軍是很大的壓力,美國陸軍航空隊(戰後獨立為空軍)的P-47面對德國Me-109
和FW-190時也不佔上風,P-51則是到換用羅爾斯-羅伊斯「墨林」V12後才贏得足夠的技術
優勢。
但二戰時代的美國正在蒸蒸日上中,工程和製造能力不僅超強,而且全頻譜都有。幹什麼
都是「捅破一層紙」,也確實在到處捅破。日本「零」式幾乎是偶然,此外再無輝煌,被
美國趕上只是時間問題。相比之下,德國更加發達、均衡、可持續,但還有英國制衡。
現在,去工業化對美國的影響是全方位、全層次的。據紐約聯儲2月24日報告,美國航空
航天畢業生失業率竟然位列第4,達到7.8%,排在美術史(8.0%)、文學(7.9%)、純藝
術(7.9%)之後,在歷史(7.5%)、英文(6.6%)、傳媒(6.2%)、物理(6.2%)、工業
美術(6.0%)、社會學(5.5%)之前
中國卻在蒸蒸日上。過去30年,即使不算殲-15、殲-16等已有平台的深度大改,還有接連
推出了全新的殲-10、殲-20、殲-35。「梟龍」都不算了,只是「被遺忘的大作業」而已
,現在更是南北兩種六代機。如果說以前還是以趕為主,現在開始超了。不是從領先者意
想不到的角度彎道超車,而是從領先者經營已久的角度直道超車。
「銀杏葉時刻」與「斯普特尼克時刻」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對於美國只是蘇聯在彎道超
車中的一次驚嚇,而前者代表的是此消彼長的交叉點。
在更加狹義的軍事層面上,「銀杏葉時刻」的意義也是顛覆性的。在美國六代機的空窗期
中,空中力量先行的軍事指導思想就不可行了。離開可靠的空中優勢,美軍還會打仗嗎?
要折騰一下伊朗、敘利亞等中小型國家還是行的,但美軍的格局沒有那麼小。
在烏克蘭戰爭之後,北約已經在談論不能依賴絕對的空中優勢,但那只是在說美國空中力
量可能無法完全克服對方的一體化防空體系。如果美國以空中力量頂不住對方的空中優勢
,就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了。
對於中國來說,在已經世界領先的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打擊力量的支援下,空中力量
先行成為可行可靠的選擇。如果說「斯普特尼克時刻」中洲際導彈是「中看不中用」的威
懾,那「銀杏葉時刻」的空中力量則是完全現實可用和可持續的。這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意
義是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的
長期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處於追趕者的位置。
而追趕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追趕階段,並駕齊驅階段,超越階段。
人們往往會直觀的認為,每個階段都會存在長時間的博弈。
但經常參加賽跑的朋友都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並駕齊驅階段」,其實只是擦
身而過的一瞬。
一旦追上,就是超越,並且越超越遠。
而在戰鬥機產業的競爭中,出現這種現象的概率只會比普通的跑步比賽更大。
因為中國的「強」不是某個產品的強,而是整個產業體系的強。
基礎一旦打好,未來的進步就是指數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