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卦] 戰時烙跑皇帝共通點

作者: bightw24261 (程哥)   2025-01-03 22:52:40
問了Chat GPT o1, 請他舉出5-10個中國歷史上的烙跑皇帝,並給出他們在「非戰時治理共
通點」,這裡貼出以下回答:
以下列出在中國歷史上,因戰事吃緊或形勢危急而「開戰(或戰事爆發)時逃跑」的皇帝/
君主範例。需要注意的是,「逃跑」有時帶有貶義,歷史上也常用「出奔」「避難」「南遷
」「播遷」「巡幸」等詞彙來形容帝王離開都城、暫避鋒芒的行為。有些皇帝是被迫離開都
城(如叛亂、外敵入侵、內亂等),有些則是為了重新整合軍力或另擇形勢更佳的根據地。
以下舉出較為人熟知的十個例子,供參考(排序不分先後):
1. 漢獻帝(劉協)
‧ 朝代:東漢
‧ 事蹟:
‧ 董卓之亂期間,董卓廢少帝、立劉協為皇帝。漢朝廷在此後的混亂局勢中幾度遷都。
‧ 漢獻帝最初在長安,後因戰火不斷、諸侯割據,朝廷輾轉移動:先回洛陽、再到許昌,
最終被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
‧ 雖然並非他個人主動要「逃跑」,但客觀上確實在群雄割據、外有戰事時被迫離開首都
(長安、洛陽),多次輾轉。
2. 隋煬帝(楊廣)
‧ 朝代:隋朝
‧ 事蹟:
‧ 後期因連年興建大運河、遠征高句麗、徵發勞役等引發眾多起義。隋末民變四起,各地
群雄並起。
‧ 隋煬帝為躲避中原的戰亂與反隋勢力,最終長期滯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等同於實
質「捨棄」關中與洛陽。
‧ 這種作法在當時已被朝臣與史家視為「遠離亂局、消極避禍」,可視作「開戰(叛亂)
時逃離」都城之例。
3. 唐玄宗(李隆基)
‧ 朝代:唐朝
‧ 事蹟:
‧ 安史之亂(755年)爆發後,安祿山叛軍迅速逼近長安。
‧ 755年年底至756年,形勢告急,唐玄宗帶著部分禁軍和朝臣出逃長安,往西南方向撤退
,最終到達四川(蜀地)。
‧ 此舉在史書上稱為「幸蜀」,但實際上就是因軍事失利而離開首都,以圖後續反攻的機
會。
4. 唐僖宗(李儀/李儼)
‧ 朝代:唐朝
‧ 事蹟:
‧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逃往成都一帶。
‧ 長安再度淪陷,僖宗在外輾轉,不得不依靠地方藩鎮軍閥的保護。
‧ 與唐玄宗「幸蜀」類似,都是在叛亂軍進逼首都之際,被迫出逃。
5. 宋高宗(趙構)
‧ 朝代:南宋
‧ 事蹟:
‧ 靖康之變(1126–1127)期間,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宋欽
宗被俘,趙構在兵荒馬亂中於南京(應天府)即位,是為宋高宗。
‧ 隨後金軍大舉南下,他本人多次在江淮、兩浙一帶辗轉躲避;著名的「南渡」便是高宗
於戰亂下逃離北方,最終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政權。
‧ 這是典型的「國都淪陷,君王南逃」之例。
6. 宋徽宗(趙佶)
‧ 朝代:北宋
‧ 事蹟:
‧ 靖康年間,金兵兩次南下時,宋徽宗在朝廷內外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急忙禪位給宋欽宗
(趙桓),自己則倉促出奔,試圖往南方或江淮地區避禍。
‧ 他最終並未成功逃往安全地帶,而是在混亂中被金軍俘虜,被俘後押往北方(史稱「靖
康之恥」)。
‧ 從史實角度看,宋徽宗確曾做出出逃的嘗試,只是結局並不如他所願。
7. 宋端宗(趙昰)
‧ 朝代:南宋
‧ 事蹟:
‧ 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杭州),陸秀夫、張世傑等南宋重臣擁立還是孩童的趙昰在福
州即位,是為宋端宗。
‧ 之後在元軍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宋端宗的「朝廷」只能一路向南方沿海撤退、漂泊海上

‧ 1278年,宋端宗於崖山(今廣東江門)病逝,之後由趙昺(宋帝昺)繼位。
8. 宋帝昺(趙昺)
‧ 朝代:南宋
‧ 事蹟:
‧ 宋端宗去世後,年僅八歲的趙昺於1278年即位。此時的南宋王朝已是苟延殘喘,只能隨
著張世傑等人在海上輾轉逃亡。
‧ 1279年崖山海戰大敗,宋帝昺在大臣陸秀夫背負之下跳海而亡,南宋正式滅亡。
‧ 從1276年到1279年,宋室君臣均處於「一路逃亡、一路打仗」的狀態。
9.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
‧ 朝代:南明
‧ 事蹟:
‧ 明朝滅亡後,部分宗室和大臣在南方陸續擁立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政權,史稱「
南明」。
‧ 永曆帝(朱由榔)在清軍南下席捲各省時,被迫一路向西南逃跑,先後流亡於廣西、貴
州、雲南,最後甚至逃往緬甸境內。
‧ 最終仍為吳三桂所擒並交給清軍,被殺。這段過程可謂「連年流亡」。
10. 李自成(「大順」皇帝)
嚴格說來,李自成並非正統朝代的「皇帝」,但他曾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故有時
也被列入「君王」之列。
‧ 朝代(自立):大順(1644年稱帝)
‧ 事蹟:
‧ 明末民變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李自成在北京短暫稱帝。
‧ 然而隨著山海關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失利,被迫倉皇出逃北京。
‧ 之後「大順政權」一路潰散,他本人也在湖北九宮山附近陣亡(一說被村民殺死)。
‧ 就他本人而言,的確是在「開戰」又失利時,匆忙從北京出奔,與「逃跑」無異。
小結
在中國歷史上,因各種緣故「開戰時逃跑」或「被迫離開都城」的例子相當多。上面列出的
十位(或十個案例)是較為人熟知、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需要強調的是,史書對於君主「
逃跑」的記載,往往也混雜了政治操作、戰略撤退、被動遷都等各種因素,並非單純「膽怯
」。但無論如何,這些帝王確實都曾在戰亂或外敵逼近時,捨棄原有首都或根據地,另尋生
路或暫時避難,因此被後世視為「戰事中逃離」的典型案例。
————————————————————
從歷史脈絡來看,這些最終「因戰事爆發而逃跑」的君主,若要比較他們在「尚未進入戰亂
或國家尚未陷入大規模軍事衝突」時期的統治,通常會出現以下幾個較常見的共同點或趨勢
(並非每一位帝王都完全符合,但大多數能看到若干重疊之處):
1. 權力基礎脆弱、朝局不穩
‧ 內部勢力掣肘
漢獻帝、唐僖宗、宋端宗等,在位時都受制於權臣或軍閥;有的帝王(如漢獻帝)甚至是名
義上的「傀儡皇帝」,並不真正掌握實權。
‧ 結黨爭權、宦官擅政
唐玄宗晚年受宦官與楊氏外戚影響,唐僖宗更是有宦官勢力牽制;宋徽宗則長期依賴蔡京等
權相,造成黨爭嚴重、政策搖擺。這些內部的權力傾軋使國家缺乏穩定的統治核心,一旦外
部壓力出現就容易崩潰。
2. 財政或民生問題積累
‧ 過度徵斂、工程浩大
隋煬帝的大運河、北宋晚期的花石綱(宋徽宗時期,大規模營造園林、搜羅奇石)等,都導
致百姓負擔過重,並引發社會不滿。
‧ 貧富差距擴大
往往在戰前時期,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大量的農民、平民生活艱困,而朝廷仍舊鋪張奢侈,
容易使民間暗潮洶湧,稍有戰火就四處爆發。
3. 軍事防備鬆懈或用人失當
‧ 防務失衡
有些皇帝在「太平」時期忽視邊防建設,如唐玄宗前期雖然盛世,但後期對安祿山等節度使
的防範不力;宋徽宗對外屢屢與金國或遼國談判,不曾嚴密籌備邊防。
‧ 重文輕武、或權臣壟斷兵權
部分朝代盛行「重文抑武」的風氣(如北宋),使得朝廷在面對外患時兵力不足或缺乏能戰
之將;或是兵權旁落於權臣、軍閥(如唐僖宗時期),皇帝對軍隊實際調度力極弱。
4. 過度信任近臣或親信集團
‧ 用人唯親、結黨營私
宋徽宗倚賴少數親信,唐玄宗晚年寵信楊氏家族與宦官,南明永曆帝則依靠地方豪強、外戚
等。這些做法不僅使人才結構畸形,也導致朝中出現對立派系。
‧ 決策脫離社會現實
當皇帝處於穩定期時,若身邊只有阿諛奉承之輩,缺乏敢言之士,便會出現政策與民情脫節
的情況;這也是戰亂一來,局面立刻失控的重要因素。
5. 對外交涉或內部鎮壓的錯判
‧ 對外局勢評估失誤
有些君主高估自身國力、低估外敵;隋煬帝高估遠征高句麗的勝算,宋朝幾度對金、元談判
失利;李自成則在「逼降吳三桂」問題上錯判形勢,最終被清軍逆襲。
‧ 對內擾民或苛政
戰亂前期往往能看到一些苛刻政策;隋煬帝、宋徽宗的徵斂都很激烈,導致社會基礎動盪不
安,一有外來衝擊便演變成大規模民變或兵變。
6. 缺乏長遠的改革與調度
‧ 只圖眼前利益,忽視制度建設
有些皇帝在位時雖也嘗試改革,但大多是短期救火式的改革,未能治本。當朝局處於「看似
平靜」時期,其實內部早已暗潮洶湧、積弊難返。
‧ 一旦出現重大危機就難以應對
這些君主多半在國家仍算「表面平安」時,未能建立有力的中央集權或穩固的財軍基礎;當
危機(外敵入侵、叛亂等)爆發後,便顯出統治根基薄弱,最後只能倉皇出逃。
總結
綜觀這些「最後在戰爭中逃離都城」的皇帝/君王,他們在國家未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前,
通常都有幾個相似的統治問題:權力基礎不穩、財政或民生壓力沉重、軍備鬆懈、過度依賴
親信、對內或對外的判斷失誤,以及缺乏深層改革等。這些因素使得國家看似在和平時期並
無大亂,實則積累了許多結構性危機,一旦遭逢重大外患或內亂,便難以支撐,最終淪落到
「被迫遷都」或「倉皇逃跑」的下場。
——————我的感想——————-
靠,有點眼熟,有點不合時宜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