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遺址」名稱引發爭論! 文化部長:互揭瘡疤沒意義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立法院今(9日)召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議《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不過光是在「
不義遺址」的名稱定義上就出現爭論,有立委提出「挺戒嚴的言論,能不能稱為不義言論?
」文化部長李遠回應,以現代的共識,「挺戒嚴」的人不但很少,這樣的言論說出來沒有意
義,不希望現在繼續互揭瘡疤,而是勇敢反省,不是帶著仇恨痛訴。
國民黨立委高金素梅、鄭天財等人提出,將原本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定義的威權統治
時期「不義遺址」,擴大到清代、日治時期的人權事件都適用。高金素梅更指出,用「日治
時期」這名稱也忽略了日本當時對原住民族的迫害,應該稱為「日據時期」。
立委葛如鈞也提到,如果這些曾經發生人權迫害的地點叫作「不義遺址」,那麽「挺戒嚴」
的言論,是否可以直接稱為是「不義言論」?
文化部長李遠回應,無論是台灣或像是南韓,人民曾經歷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壓迫,許多
人民及學生們起身,流血流汗抗爭,換來如今民主自由的珍貴,正因為過去的血淚,讓大家
知道多麽得來不易,讓時代不會再輕易發生「戒嚴」。
李遠表示,他相信現在在台灣如果辦投票,挺戒嚴的人一定非常非常少,因此「挺戒嚴的言
論」說出來可說是沒有意義,不需要再去賦予一個「不義言論」的名稱。他認為,今天大家
在這裡討論,不希望是繼續互揭瘡疤,「我們應該是勇敢反省,不是帶著仇恨痛訴。」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109/2889004.htm
都什麼時代了應該沒人挺戒嚴吧
怎麼可能有人還在挺戒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