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2.記者署名:陳成良
3.完整新聞標題:銀河系地圖完成! 蓋亞望遠鏡功成身退
4.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mgur.com/yUeHWZQ
蓋亞太空望遠鏡退役,10年任務繪製銀河系全貌。(圖擷取自ESA官網)
2025/01/15 14:28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在執行長
達10年半的銀河系製圖任務後,預定1月15日正式結束科學觀測。這項革命性任務的冷氣
體推進劑即將耗盡,為其劃下句點,但其累積的龐大數據將持續影響天文學研究。
科學媒體《IFLScience》報導,蓋亞的目標是創建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記錄超過10億
顆恆星的位置、運動、溫度和成分。這項始於2013年的任務,原訂5年,後因成果豐碩而
多次延長。蓋亞的觀測數據讓天文學家得以追蹤星群運動、揭示古代星系碰撞,並發現了
距離地球最近的2個黑洞,甚至可能代表著一類新型黑洞。
蓋亞的觀測範圍也遠超銀河系本身。數據顯示,銀河系衛星星系「小麥哲倫星系」(
Small Magellanic Cloud)可能由2個星系組成。它還觀測到許多非預期目標,例如遙遠
的類星體和星團,拓展了天文學研究的視野。ESA蓋亞計畫科學家薩爾曼博士(Dr.
Johannes Sahlmann)表示:「蓋亞的數據僅釋出部分,其影響力難以估量,但過去11年
的成功運行,已取得龐大的科學數據,價值非凡。」
蓋亞的資料釋出計畫仍在進行。2026年的第4次資料釋出(Gaia Data Release 4)將涵蓋
5年半的觀測數據,可望帶來更多突破性發現。涵蓋完整10年半資料的最終版本預計於
2030年前後發布。所有蓋亞數據皆為公開資源,任何人都可取用,這將大幅提升資料的應
用潛力。
薩爾曼博士強調:「蓋亞的數據釋出將持續推動銀河系結構、恆星形成與演化、雙星系統
和系外行星等領域的研究。蓋亞的成功將激勵新一代科學家,促使後續任務的規劃和實現
,並持續挑戰太空天體測量的極限。」
未來,薇拉·魯賓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等新觀測計畫將接續蓋亞的任
務。該天文台預計編錄170億顆恆星,但精度仍不及蓋亞。「蓋亞近紅外任務」(GaiaNIR
)的提案,則計畫以紅外線波段進行觀測,克服宇宙塵埃的干擾。提案人霍布斯教授(
Professor David Hobbs)指出:「蓋亞僅測量了銀河系的1%。紅外線技術能深入觀測銀
河系核心區域,彌補蓋亞的不足。」
https://youtu.be/bbfb8VhH7L0?si=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reurl.cc/L5DYkx
6.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