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renbird (Ami)》之銘言:
: 不懂,為什麼政府底下的國營企業幾乎都虧損?
: 而且都是幾億幾億的。
: 中油、台電、這兩間已經是常勝軍了。
: 台糖有從2024年轉虧為盈。
: 台水也是虧,但比台電少很多。
: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國營企業賺錢
: 而不是一直靠人民稅收補助呢?
: 不然像無底洞似的一直填補
: 好嗎?
: 有沒有其他國營事業是賺錢的,
: 分享給其他部門參考看看。
: 行嗎?
其實國營事業有適度虧損這點是很正常的
因為國營事業所經營的項目大都有外部性的性質
外部性是個經濟學名詞
外部性有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兩種
外部效益是行為人的行為對不相關第三者產生正面影響 而第三者不需給予行為人報酬
例如大眾運輸 可以減少交通堵塞 但其他用路人不需要給大眾運輸費用
外部成本是行為人的行為對不相關第三者產生負面影響,使第三者間接承擔成本
例如常見的空氣汙染 工廠不會考量製造時造成的空氣汙染成本 但附近居民會收到損害
如果有外部性的商品完全是私人經營的
就會導致有外部效益的商品生產過少 有外部成本的商品生產過剩的情況
這時候就要政府的介入
像是補助有外部效益的商品讓他生產多一點
或是對有外部成本的商品課污染稅讓其少生產
所以像是交通方面的國營事業
為了滿足足夠的外部效益而有虧損需要政府補貼其實是很正常的
如果交通的國營事業能只靠本業賺錢的話 反而會有供給過少的問題
只是目前台灣的國營事業的虧損那麼大
已經不只是外部性的影響 比較多是因為錯誤的政策造成的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