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朝小野大」格局下,台灣《憲法訴訟法》

作者: TBOC (花嚴)   2025-01-27 22:44:07
「朝小野大」格局下,台灣《憲法訴訟法》修法為何引發爭議?
劉子維/BBC中文記者
台灣《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引發激烈爭議,成為朝野政治角力的最新戰場。
總統賴清德1月23日公布該修正案,1月25日生效,但他同時表示修法具有「憲政爭議」,
擬提出釋憲。該修法由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通過,反映「朝小野大」格局下的政治
角力,並將持續攪動台灣政壇。
回顧2024年12月20日的立法院表決,藍白與綠營立委爆發肢體衝突,場外外逾千名抗議群
眾高喊「退回惡法」。執政民進黨批評修法削弱憲法法庭的制衡功能,甚至可能為「親中
法條」鋪路;藍白陣營則認為,修法是為了建立更健全體制,避免憲法法庭成為「執政黨
工具」。
作為台灣憲政體制的「最後守門員」,憲法法庭負責判定法律是否違憲,過去曾推動同性
婚姻合法化與廢除通姦罪等,深刻影響社會進程。但這一次,爭議的矛頭卻指向法庭本身
,挑戰其制度基石與政治中立性。
憲法法庭的角色
憲法法庭被視為台灣憲政體制的「最後守門員」,負責確保「憲法的最高性」,審查法律
或行政命令是否牴觸《憲法》。若判定違憲,相關法條將失效。
憲法法庭由15名大法官組成,依據「任期交錯制」,每4年更換半數,任期為8年。
根據司法院2022年起的統計,近兩年來,憲法法庭處理的案件, 由人民提出聲請的比例
超過98%,可見憲法法庭與民眾生活的密切關聯。
過去憲法法庭的判決,曾對台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例如1994年裁定《民法》「父權優先
條款」違憲,2017年裁定「禁止同性結婚」違憲,2020年宣告「通姦罪」違憲。
引爆爭議的兩大助燃點
憲法法庭這次成為政治爭論的焦點,助燃點之一是2024年的兩起釋憲案。
首先是2024年9月,大法官宣告死刑仍然合憲,但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國民黨
團認為判決等同「實質廢死」,與台灣主流民意不相符。
其次是同年10月,憲法法庭做出「國會改革法案」釋憲,宣告「藐視國會罪」違憲失效,
賦予國會調查權、聽證權的條文部分違憲。藍白陣營認為,有關裁定削弱了國會權力。
憲訴法爭議的助燃點之二,是關乎大法官的任命制度。
大法官的任命需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過半數同意。此制度在執政黨同時掌控總統與國
會「完全執政」時,可能導致15名大法官均由同一位總統提名。國民黨馬英九與民進黨蔡
英文在第二任期末期均曾出現這情況,引發憲法法庭過度集中於執政黨的疑慮。
2024年初大選後,台灣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但國
民黨與民眾黨聯手贏得立法院多數。在「朝小野大」的政治局面下,大法官的任命陷入僵
局。
前總統蔡英文提名的7名大法官,去年10月底任期屆滿。12月24日,立法院舉行新任大法
官人選投票,朝野無法達成共識,7位被提名者全被否決,總統賴清德要在兩個月內,重
新提名大法官人選。
憲訟法修了什麼?
《憲法訴訟法》修法重點,在於設下硬性人數規定,提高大法官評議門檻。
明定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做出同意違憲宣告的人數不得低於9人。
原本依現行條文,8名大法官只要有三分之二(6人)參與評議、二分之一(5人)表示同
意,就能做成決議。但修法後,加上「不得低於10人」門檻,現有8名大法官就無法開會

此修法是由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於2024年7月首先提案,最終三讀通過了民眾黨的版本,與
翁曉玲版設下硬性人數規定的大方向相符。
朝野對立的敘事
歷年來關於大法官制度的修法,多半由司法院提案。2024年,罕見由立法委員提出憲訴法
修法,讓這個原本是規範制度的法案,成為政治攻防戰場。
在朝野高度對立的政局下,雙方都擔心憲法法庭被利用成為政治工具。
最先提出修正案的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對BBC中文說,修法是為了提高判決的代表性,避免
未來出現少數大法官就能作成判決的狀況。「如果大法官人數持續減少,做成判決的就會
是越來越少數。」
她進一步強調,大法官的組成必須包含多元法律觀點,不像現在大法官「好像是在維護執
政權」。她又批評民進黨政府總是「抹紅」對立的一方, 「只要是他們不滿意的法律條
文或預算案,就給你扣帽子,說是後面有中共在下指導棋。」
曾任司法院副院長、現年73歲的前大法官蘇永欽也支持修法,以保持憲法法庭的中立性。
他對BBC中文說:「全世界你找不到第二個國家,15個人(大法官)全部由一個人決定,
國會全部由他控制,這樣產生出來的憲法法庭是没有公信力的。」
他續指,觀察到民進黨執政進入第9年,憲法法庭發生了一些變化。「死刑和國會改革(
釋憲),都讓現在處於多數的在野黨感覺,現在是拿一個應該是獨立的、很謹慎的、平衡
的憲法法院,來幫助你的少數執政。」
反對修法的綠營則擔心,憲法法庭會被削弱,等同拆除了以民主方式阻擋「國會濫權」的
機制,藍白陣營會因此而更輕易推行具爭議的「親中法案」。
經濟民主連合(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舉例指,這些法案包括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將中國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從6年縮短為4年;《離島建設條例》修法,擬在離島設
立自由貿易示範區、國際醫療特區,恐讓離島地區成為「一國兩制的實驗區」。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也表示,擔憂未來《反滲透法》可能遭到廢除、中國人來台將不受審查
,進一步弱化台灣對中共的防禦能力。
立法院剛通過憲訴法修正案,大法官人事案就遭藍白陣營全面否決,兩起事件被反對修法
者認為「是有計劃的佈局」,讓憲法法庭因大法官人數不足無法召開。
賴中強認為,藍白陣營否決大法官人選,是在逼使總統提名在法律見解或立場上偏向藍營
的大法官。他擔憂在新制下,尤其是作成違憲宣告需要9人的新規定下,「這一兩位就可
以否決所有大法官的決定」。
憲法法庭會否停擺?
憲法法庭因大法官人數不足,面臨無法開庭的困境。
總統賴清德1月23日依法公布憲訴法修正條文後,民進黨團幹部隨即前往司法院,聲請暫
停處分及釋憲,希望能循「國會改革法案」前例,由憲法法庭裁定此次修法違憲失效。
但根據新修正的憲訴法,由於現存大法官人數不足,憲法法庭無法召開會議或做出違憲判
決。這實質上,限制了憲法法庭作出類似國會改革法案違憲判決的可能性,引發學界與政
界就制度解釋的爭論。
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大法官仍可能做出違憲判決,因為憲法法庭不
應受可能違憲的憲訴法所拘束,「大法官其實是可以勇敢的說不」。他援引韓國案例說,
韓國憲法法庭2024年10月曾暫時凍結開庭人數門檻,使憲法法庭得以在法定人數不足的情
況下進行審判。
但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指出,當時韓國憲法法庭是因一起人事彈劾案而做出暫時處分決議,
並非審理法條,因此韓國的特例不能套用在台灣憲訴法爭議中。
前大法官蘇永欽認為,憲訴法修法爭議的核心,在於賴清德的「少數政府」與在野黨的對
抗。他呼籲賴清德放下對立心態,啟動協商,盡快提出在野黨也能接受的大法官人選,只
要補足大法官缺額,就能擺脫憲法法庭停擺的僵局。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對此表示悲觀,他觀察到,民進黨支持者從國會改革法
案、憲訴法,到最近的總預算案刪減,對藍白立委的不滿持續累積,正積極發動連署罷免
。「在高度衝突情況下,很難想像民進黨和在野黨坐下來協商大法官的人選。」
賴中強對BBC說,在反對藍白陣營人士眼中,目前台灣的民主體制深陷危機,「我們能夠
不上街頭自救,去挽救我們的民主嗎?」。他認為現在「還剩下三條路」,一是行政院不
執行明顯違憲的法案,二是人民罷免立委,三是人民公投複決推翻法案。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0lz4x943r4o/trad
備註:
官員說謊只負政治責任、國會調查權違憲
大法官背對人民,服膺黨意時,就該想到有今天
https://i.imgur.com/GxQSKrO.png
賴中強認為,藍白陣營否決大法官人選,是在逼使總統提名在法律見解或立場上偏向
藍營的大法官
首先,國會沒過半,不用考慮政治現實隨便提名,是有多天真
還有是不是忘了DPP也否決了一個自己提名,只是因為罵民進黨就遭否決的人
麻柯︰總統提名以後,居然劉靜怡一路罵民進黨
投給劉靜怡的人,開除黨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RAT9AySm0&t=31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