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到底是誰把亞洲弄的這麼慘?清朝?

作者: ken860606 (野格香甜利口酒)   2025-02-16 04:46:35
※ 引述《wwwson1256 (太陽花青年)》之銘言:
: 亞洲在大約17、18世紀開始遠遠輸給歐洲
: 19世紀更是完全看不到車尾燈
: 少數只有日本能追上
: 但以前中國地區應該曾經贏過歐洲人(By ChatGPT)
: 可是歷史課說清朝時期乾隆鎖國
: 視洋人的科技為奇技淫巧,不屑一顧
: 後來逐漸被壓著打
: 直到慈禧太后後期都被洋人、日本人幹翻
: 東南亞就更不用講了
: 幾乎都是呼呼嘿嘿+叢林野蠻人
: 是誰把亞洲害的這麼慘的,現在只能任由美國人宰割

是我啦
這個我知道
篇幅很長 慎入
其實科技進步最大的推手就是競爭(戰爭)
如果大家過的安逸 自然就不會想東想西
歐洲當初為了爭霸 無所不用其極
15世紀 香料貿易盛行
當時鄂圖曼帝國崛起
封鎖了經過君士坦丁堡前往西亞貿易的航線
而義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國是地中海上強權
也封鎖了北非貿易中繼站亞歷山大港
葡萄牙與西班牙為了做這筆生意
開發新路線 促成地理大發現
最終確立了由大西洋經過好望角
駛入印度洋的航線
適合遠洋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
在此時問世
鑒於當時火藥技術尚未發達
海上戰鬥較多是靠短兵相接
船隻腰身較短 船首尾較高
利於弓箭手在船首尾至高點射擊或投擲
https://i.imgur.com/LCYv4Qg.jpeg
(克拉克帆船)
https://i.imgur.com/Z9STz94.jpeg
(克拉克帆船剖面)
同期
東方引進的火藥技術在這時期開始發展
百年戰爭期間西歐引進了最初的大砲Pot-de-fer
https://i.imgur.com/4JxarO4.jpeg
(Pot-de-fer 直譯為鐵鍋)
https://i.imgur.com/vbv60Sd.jpeg
(實際上是一座火藥推進的弩砲)
15世紀中葉大砲已經演進成射石砲(Bombard)
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後英蘇邊境衝突不斷
1460年 趁著英格蘭陷入玫瑰戰爭
時任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二世
圍攻蘇格蘭境內英國佔領的羅克斯堡(Roxburgh)
動用當時最先進的大砲Mons Meg
https://imgur.com/a/LrjVu0l
(Mons Meg與石製砲彈)
而此時開始
歐洲大量引進並改良早在當下200年前
東方就廣泛使用的手銃(Hand cannon)
https://imgur.com/a/SpWbPuq
(手銃有使用不易、難以瞄準等問題)
引入到德國後被用作城牆攻防戰
改進成鉤銃(英:Arquebus 德:Hakenbuchse)
https://imgur.com/a/V0iOxSP
(鉤銃)
隨後將長柄握把改進成槍托
https://imgur.com/a/7KHeNXe
(配備槍托的鉤銃)
直至15世紀末加入火繩板機
演變成最初的火繩槍(Matchlock)
16世紀後 大航海時代
各國紛紛派探險家前往新大陸
大量遠洋船艦需求
穩定性、低成本、堅固
成為首要改進目標
進而發明出了蓋倫帆船(Galleon)
此船相較上世紀的克拉克帆船
體積縮小船首降低且船身拉長
降低了風阻使其更快、穩定性更好
堅固的船體結構使其容易改裝
可以配備大量火炮
重點是成本低廉
蓋倫帆船的造價是克拉克帆船的三分之一
使克拉克帆船逐漸卸除武裝退役成貨船
https://imgur.com/a/PPSiw5s
(英國蓋倫帆船模型)
https://imgur.com/a/iEjsEJb
(蓋倫帆船剖面)
此時的火器逐漸被歐洲各國器重
雖然火繩槍精度依然不佳
但訓練期短 士兵經過短暫訓練就可以上場
逐漸取代訓練期長的弓弩手
而16世紀的全身性板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尤其是法國的騎兵團已幾乎完全裝備
全副武裝配備長矛進行衝鋒是極具毀滅性的
僅憑弓弩難以擊穿那厚重的盔甲
https://imgur.com/a/MokdoR4
(法國裝甲騎士Gendarme)
https://imgur.com/a/FIvFKb1
(騎士與馬匹皆裝備了厚重的盔甲)
火器的登場使得經過簡單訓練1個月的農夫
都有可能擊斃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騎士
戰術上也開始改革
為了抵禦法國裝甲騎士的威脅
採用新式戰術
長槍與射擊方陣(Pike and shot)
德國國土傭僕(Landsknecht)
以及西班牙方陣(Tercio)
都是採用這種戰術
方陣內部為長槍陣 外圍皆為火槍兵
透過火槍兵擊殺敵人
被敵人近身時躲回方陣內部
https://imgur.com/a/tLHCQMc
(方陣內p為長槍兵 外圍o為火槍兵)
最終這種戰術
在1525年帕維亞戰役(Battle of Pavia)
得到了印證
哈布斯堡王朝將旗下的國土傭僕
組成西班牙方陣及雙酬傭兵(Doppelsoldner)
擊潰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
法國裝甲騎士及瑞士長矛雇傭兵
為當時的義大利戰爭帶來決定性的勝利
https://imgur.com/a/agzBjau
(雙酬傭兵是受過德式雙手劍訓練的國土傭僕
領雙倍薪水但在最前鋒須承受極大傷亡風險)
https://imgur.com/a/TYystdx
(配備雙手劍用以對付長矛)
17世紀 隨著殖民風潮越演越烈
各國為了爭新大陸殖民權衝突不斷
戰爭兵器以及戰術思想在此時突飛猛進
海戰方面 先是引入齊射的戰術
產生了船艦舷側需要配備大量火炮的需求
制海權專武風帆戰艦(Ship of the line)
在此時誕生
相較於蓋倫帆船
甲板更多層 多為三層甲板 旗艦可以到四層
更多層甲板意味著能夠裝備更多門大砲
以往船艦交戰時是雙方靠近互射
甚至士兵登入對方船艦進行肉搏
風帆戰艦誕生後為了避免誤傷友軍
衍伸出戰列線戰術(Battle of line)
使船艦可以用最大火力摧毀敵艦
從此以後
海戰演變成相互炮擊至其中一方承受不住
船艦靠近使用單兵武器交戰的情景絕跡
https://imgur.com/a/tFyJAAi
(風帆戰艦交戰 雙方使用戰列線戰術)
https://imgur.com/a/wfCFEbh
(西班牙旗艦聖三一號Santisima Trinidad)
陸戰方面
相較於16世紀的火器多半是普及而非進化
17世紀有諸多革命性的突破
火炮技術上
口徑縮小、砲管更長、輪式砲架
以及火炮推車Limber的發明
使得火炮具有便攜性 掛在馬上就可以攜至戰場
更容易對人員進行殺傷
野戰砲(Field gun)就此問世
https://imgur.com/a/p5u9JIk
(左邊的兩輪推車為Limber 可懸掛火炮的尾端
https://imgur.com/a/yF3hXsO
(野戰砲演示)
火槍上
16世紀的火繩槍暴露許多短處
像是容易走火、在部分環境使用不易等問題
隨著燧發槍(Flintlock)的問世完全解決
燧發槍使用燧石敲擊金屬片產生火花引燃火藥
替代了火繩 可靠性大幅增加
以及紙彈藥筒的普及
使裝填速度可提升至火繩槍時代的兩倍
https://imgur.com/a/O0AWn9F
(燧發槍利用燧石擊發)
https://imgur.com/a/DMef8bh
(紙彈藥筒、鉛彈、燧發槍)
完全配備燧發槍隊伍的火力
可以比傳統長槍與射擊方陣隊伍
整整多十倍
致使火繩槍被迅速淘汰 歐洲各國開始換裝
而刺刀也在此時問世
火槍兵插上刺刀後可以抵禦敵方的近身戰鬥
原先用來保護火槍兵的長槍兵退場
步兵全面統一編制成全火槍兵部隊
19世紀初 鋼鐵產能與冶金技術
隨著工業革命大幅提升
明輪船艦(Paddle steamer)誕生
使用蒸汽動力推進外輪
鋼皮外殼包覆船艦
此時的戰艦不再倚賴風速與風向
大幅提升了船艦在海上的宰制力
https://imgur.com/a/x24MjTv
(墨西哥明輪護衛艦瓜達盧普號ARM Guadaloupe)
火器發展上
雷管槍(Percussion cap)問世
比起燧發槍提高了裝彈速度以及可靠性
可以在任何氣候環境下擊發
不會因為潮濕環境而啞火
雖然此時軍備成長幅度放緩
但思想卻是在這時候快速成長
軍事理論在這階段被廣泛且系統性的研究
著名的有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 On War》
約米尼的《戰爭藝術總結 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
拿破崙戰爭期間
法國配置輕裝步兵(Tirailleur)
使用精準度高的線膛槍(Rifle)
以鬆散陣型在當時重裝線列步兵前方
進行小規模游擊、騷擾
戰爭後期至戰後
列強也開始紛紛學習
進一步推動戰術的演變
https://imgur.com/a/Dg8fjt2
(拿破崙時期法國輕裝步兵)
19世紀前 清朝對外貿易常常呈現出超
主因是清朝整體施行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
對於國際貿易體系不感興趣
當時英國盛行喝茶 常常從清朝進口大量茶葉
造成大量白銀外流
英國嘗試向清朝銷售紡織品 往往虧得血本無歸
最終洋商發現 鴉片銷到清朝是大受歡迎
英國商人卯起來在印度瘋狂種植 在傾銷到中國
才終於彌平貿易逆差
1839年 虎門銷煙 清廷上下嚴格查緝鴉片通路
禁止鴉片貿易
導致英國無法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協商無果後最終爆發鴉片戰爭
英國人駛著先進的明輪軍艦一路勢如破竹
幾乎摧毀了沿途的岸防砲及水軍
英軍各個手持先進的燧膛槍或雷管槍
配有野戰砲在後排支援
清朝雖有幾場戰役試圖頑強抵抗
但裝備過時兩世紀的鳥銃以及大量冷冰器
完全抵禦不了英國的船堅砲利 最終慘敗
簽下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戰後清朝掀起了洋務運動
但總體來說只能算是溫和且緩慢的
也不能說沒有成效
銀行體系、新學、新軍、郵政系統
鐵路、重工業等成功扶植
但隔壁日本如同革命般的明治維新
像把腦袋完全格式化並灌入西化軟體一樣
全盤接受歐洲思維
最終在甲午戰爭
北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
30年洋務結晶毀滅
洋務運動也因此告終
開戰前4年清朝船艦總排水量27000噸
日本17000噸
日本政府以60%國家財政收入發展海陸軍
積極購買、建造巡洋艦
直至戰時 日本船艦總排水量達到72000噸
反之清朝戰前因軍費不足無法採購足量砲彈
將英國教官琅威理擠兌走 使北洋艦隊軍紀低下
戰爭時 憑藉清朝擁有大噸位主力艦 鎮遠、定遠
日本都是小型快速巡洋艦及魚雷艇
歐洲各國是紛紛看好清朝必勝
但先前埋下彈藥不足、軍紀低下等問題
加上光緒皇帝給李鴻章施壓 胡亂指揮
最後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總結來說
歐洲的軍事發展史
是透過不斷的競爭進而成長
亞洲是太早實現大一統的政權而長期安逸
而後期被歐洲人教訓的落花流水之後
其實也有痛定思痛
但因為皇室及守舊派的包袱 無法改革的徹底
敗筆就在於洋務運動啟動的太晚
清廷內部不願意撥庫資助
以及時間不夠中國溫和改革了
同時間日本如同開外掛般火速趕上歐洲科技樹
全盤西化 消滅自己的傳統文化
潛心建立軍隊
透過強大的軍事實力摧毀中國西化的結晶
晉身列強與歐洲共同瓜分中國
大概是這樣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