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台灣會不會跟日本一樣失落30年?

作者: DarkMore27 (四平街的美味湯包)   2025-02-16 07:56:34
看到一個日本專家在科學月刊上分析了
日本半導體盛極而衰的主要原因: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11187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在一九九○年時達到頂峰,後來便一路衰退至今,原因有許多面向。
首先, 一九八五年, 日美政府啟動協議, 於一九八六年簽訂《日美半導體協定》。
這個持續了十年的協定中,包含了許多批評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內容。譬如協定中懷疑,日本之所以能在DRAM市場有壓倒性的市占率「難道不是因為故意廉價傾銷嗎?」並提到「價格應由美國政府決定」等不合理的內容。
這個協定對日本的企業造成了什麼影響呢?兩國政府要求半導體廠商提出半導體產品的成本資料,也就是計算所謂的FMV(Fair Market Value,公平市場價格)。筆者等人在結束一天工作後,必須提出「製造該DRAM花費了多少時間」的報告。
然而,在半導體工廠內,同一條產線會用來製造多種不同產品,所以必須依照不同產品所使用的設備、材料、人事費比例,計算花費的時間(賦課率)。
還有一件事,就是協定中規定「外國製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比例,須從當前的一○%左右,倍增至二○%」。這表示,日本有義務購買外國半導體。
被迫吞下這種不平等協定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無疑承受了直接傷害。這樣的陰影對日本政府往後制定的半導體產業政策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在韓國、臺灣,以及近年來的中國,政府則紛紛出手保護,使這些國家的半導體產業大幅成長。後來日本雖然也有一些官民合作計畫,但並沒有達到國家支援的規模,使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難以復活。
毫無逆勢操作的概念,被公司其他部門當作「肥貓」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的半導體大廠,皆以綜合電子機械廠商之某個部門的形式存在。半導體部門在公司中為「新加入者」的角色。精通半導體事業的管理階層相當少,難以做出迅速且大膽的決定。
半導體事業的經營中,碰上不景氣時須大筆投資,使公司能在景氣恢復時一舉提高營收,就像股票買賣的「逆勢操作」策略一樣。然而,不懂半導體事業的管理階層難以達到共識,其他部門的員工還揶揄半導體部門是「肥貓」。
在這方面,韓國與臺灣等國家的半導體企業,管理階層都是精通半導體業務、富挑戰精神的人,能訂出精準的戰略。
第三個原因則是一九九○年代以後,半導體技術急速進步,使相關產業須投入龐大資金在製造LSI的工廠、設備上,追求最尖端的製造技術。因此,從過去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商)轉為晶片代工廠的分工趨勢也逐漸明朗。日本的IDM廠沒有跟上這個趨勢,也是半導體產業沒落的原因之一。
與其說日本慢了一步,不如說日本「沒有理解」到半導體產業的新動態,仍固守於過去的觀念。
第四個原因是,面對半導體產業的沒落,日本政府出手整頓業界的時機過晚,最後只勉強得到了一個「弱者聯盟」。由NEC與日立的DRAM部門合併而成的爾必達記憶體,於二○一二年申請公司重組,並於二○一三年成為美國美光科技的完全子公司。如果在合併當初納入東芝的DRAM與快閃記憶體部門,或許能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
第五個原因是,在半導體產業中,擁有多種業界標準產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日本半導體廠商在邏輯電路、SOC等產品中沒有推出業界標準產品。原因有很多,譬如系統到LSI的整體沒落、軟體與硬體的協調設計,以及EDA工具的應用出現問題等。
日本半導體廠商一開始仰賴自家開發的EDA工具,後來卻被有許多用戶、頻繁改善的EDA工具專業開發商的產品取代,使日本半導體廠商在數位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無法製造出大量可做為業界標準的尖端產品。
引述《leondemon (狗狗)》之銘言:
: 日本在 1980 年代,半導體如日中天,外銷打趴全世界。
: 結果美國的半導體協會 (SIA) 向美國政府遊說要祭出措施,
: 否則會對美國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 然後美國就對日本半導體業者展開 301 調查,
: 最後 1985 廣島協議和 1986 日美半導體協議,
: 從此日本半導體和經濟一落千丈。
: 現在換美國要來拆台灣矽盾了,
: 台灣會不會也走入失落的 30 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