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肥胖診斷「新標準」出爐 若不忌口又不

作者: monniea (Steve)   2025-02-22 08:48:14
肥胖診斷「新標準」出爐 若不忌口又不運動!醫師警告:罹病風險增
TVBS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何佳陽 花振森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2/21 22:52
最後更新時間:2025/02/21 23:23
高油、高鹹甜食等食物,有不少人對吃幾乎是不忌口,值得注意的是,確定體型肥胖之後,
接著要評估脂肪過多,是不是已經影響到器官、組織或是整體的功能,例如睡眠呼吸中止、
氣喘、心律不整、心衰竭、高血壓、血脂及血糖異常、脂肪肝合併纖維化、腎功能受損、尿
失禁、不孕、多囊性卵巢症、退化性關節炎等;或是「行動能力或基本生活功能」受到影響
。如果已經有這些情況的病友,就稱為「臨床肥胖」,應該及早來接受治療,來減緩病程,
避免進展到更厲害的器官損傷。
目前一般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肥胖,不過這可能會低估或高估個案的實際胖瘦
狀況,也無法提供完整的健康資訊。這樣不僅影響醫療決策,也可能影響肥胖防治政策的制
定。因此,這個新的肥胖診斷標準,希望把「肥胖」明確界定為一種疾病,就像其他慢性病
一樣,是因為過多的脂肪對器官或組織的功能產生影響。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導致多種慢
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因此維持健康體重,是提升生活品質重要關鍵
。」
實習律師陳仕麒vs.委任民眾:「喂陳先生這裡跟你報告一下,你的法院的判決,最近勝訴
了,請再留意一下之後收到的訊息。」
剛考上律師執照陳仕麒,台大法律系與社會學系雙學士學位,對法律很有興趣在日前取得台
大法學碩士學位,目前在法律事務所擔任實習律師,工作繁忙處理客戶案件越來越多,經常
忙到有時候肚子餓時,隨手打開抽屜拿出餅乾,搭配手搖飲料,再加上近期運動量少,體重
難免上升。
實習律師陳仕麒:「當然會擔心,因為律師這個職業,其實滿常都要坐在電腦前面,然後很
少有一個活動的機會,而且因為耗比較多腦力,然後就很容易需要三不五時,就要稍微吃個
東西來提個神/糖分的話可以讓就是,腦袋變得比較清楚一點,所以就滿容易去攝取一些甜
食啊,或者說小餅乾,工作的時候是滿順手就會吃個兩三口。」
實習律師陳仕麒:「我覺得在工作之後,當然有變胖許多,因為就是運動時間減少,然後吃
東西上面又...,就是要稍微注意。」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教授王景淵:「臨床前的肥胖是一個小心的事情,因此你也可以解
讀為有一群體重胖的人。他的代謝指數正常,但有一群病人呢,他即將開始變成肥胖當中。

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主任林建華:「雖然BMI大於25,其實是一個診斷的,我們普遍大家診
斷的一個方法,但是你也不也不能因為就是說,同樣BMI符合在24以下,就當作是自己不是
一個肥胖,那有些人他事實上在內臟脂肪會比較高,然後肌肉含量會比較低。」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目前一般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肥胖,不過這可能會低估,
或高估個案的實際胖瘦狀況,也無法提供完整的健康資訊。這樣不僅影響醫療決策,也可能
影響肥胖防治政策的制定。因此,新的肥胖診斷標準,希望把肥胖明確,界定為一種疾病。

成大醫院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在診斷肥胖上雖然身體質量指標BMI,可以作
為族群肥胖的流行病學研究標準,但是在評估一個人是否肥胖的時候,還是應該結合『體脂
肪的測量』或是『腹部中心型肥胖』的指標。」
彰濱秀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蕭立偉:「譬如說脂肪肝,或是有一些粥狀動脈硬化這個
問題,那去判斷說你是不是臨床肥胖,或者是準臨床肥胖,或是臨床前肥胖的這個問題,再
來當然進一步是不是達到代謝症候群,那是不是還是你有慢性疾病已經導致了,那你未來要
做的預防還要去做治療,就完完全全不一樣。」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肥胖的部分就是,除了就是BMI之外,我們還
會摻著一些其他的方式去看,身體的組成到底是以肌肉為主,還是脂肪為主,我們擔心的肥
胖問題,主要就是脂肪過多,造成一些慢性病的問題,那如果說肌肉量是足夠的話,就比較
不擔心。」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教授王景淵:「在臺灣或者整個亞洲地區,年輕發生糖尿病40歲以
下的病人是越來越多,那這裡面其實有些重要的事情,我們所謂的肥胖當中,有一個中心性
的肥胖,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在老年人的時候,如果你發現他的腰圍呢比臀圍粗,那就是一
個警訊指標,反之,如果老年人的臀圍比腰圍粗,就是比較安全,這老年人。」
醫師提醒透過均衡營養、保持運動及良好作息,能提升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遠離肥胖,降
低罹患疾病風險!
https://news.tvbs.com.tw/life/278693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