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去過長濱的人大都知道金剛山山腳下的金剛大道─長光產業道路(東13)
卻不知長濱也有個象山,且已出現在一百多年前清代的地圖上(右下位置)
https://reurl.cc/2KbXRn
金剛大道有海天一色的稻田景觀,但在清代是原野景觀,稱為加走灣。
日據初期,日方著手經營東部拓墾兼移民任務,先後有賀田組和台東拓殖會社。其在成
廣澳支廳轄內擁有預定地─加走灣原野,在此飼牛120頭,並開300甲水田,招阿美族
原住民耕作。
在日本人開發台灣東部後,認為阿美族較為溫馴易於控制,均調發東海岸一帶的原住民前
往工作。1911年,原住民憤而起義組成義勇武裝抗日,7月29日沿著東海岸徐航偵察的
台北警察隊,發現「加走灣沿岸,雖有多人在,而不見日本國旗。」
可見該地已經發生騷動!
不久,該亂事被平定後,為了同化原住民,日方在加走灣等建立祠廟,也就是當地
人所稱的神社。以1895年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忌日─10月28日為例祭日,
以示向征服者屈服。
由於東海岸的加走灣等,為「成廣米」產地。為台灣本島唯一的良米,也為東台灣產米最
多之處。但因交通不便,難以運出他處,因此,在東海岸另建新港市勢在必行。當局便於
1921年將預定地的「麻荖漏」一帶命名為新港,並為避免混淆,嘉義縣的新港更名為
「新巷」。
1928年開始在「麻荖漏」開築人工港口,該工程動員阿美族出勞役,耗用42萬多人次。
光復後,當局鑑於新港發展源於北郊的成廣澳,而成功、成廣、新港三者閩南語音近,遂
命名為「成功鎮」至今。
而昔日加走灣所生產的長濱米,因一年一耕善待農地,加上經年被太平洋的海風洗禮,
較不易產生水稻病害,在日據時期有「天皇米」之稱。加上象山腳下的長光產業道路
山海美景兼備,且秋收時稻浪、海浪相映,現已發展為東海岸著名的觀光景點,
https://reurl.cc/GndMlA
※ 引述《andrewkuo ()》之銘言:
: 各位鄉民中午好
: 長濱鄉(阿美語:Kakacawan,臺灣話:Tiông-pin-hiong,台灣客家語四縣腔
:congˇ binˊ hiongˊ),舊稱「加走灣」,位於臺灣臺東縣最北端,花東海岸中段
,呈一南北狹長形狀,南距臺東市約80公里,北距花蓮市約90公里。
: 有台東縣長濱鄉的卦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