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發現『臺南客家人』系列之二 」 專訪客家文學代表性作家利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24-11-14 09:32:17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255416
「發現『臺南客家人』系列之二 」 專訪客家文學代表性作家利玉芳 數十年耕耘讓客語
詩綻放新生命
2024.11.13 19:00pm
文 / 放言編輯部 葉思彤
https://i.imgur.com/jk3nxy1.png
「臺南雖然有客家人進行文學創作,但整體的成果還在發展當中。如果要舉一個臺南客家
文學的代表,那就是出生於屏東內埔、嫁到臺南下營的女詩人——利玉芳。」
https://i.imgur.com/WWCpZ6y.png
利玉芳(右邊第四)為笠詩社社長,圖為笠詩社六十周年活動(來源:利玉芳提供)
https://i.imgur.com/uUxmtKf.png
利玉芳(最左)出生屏東,曾入選「那山那海那屏東」文學展作家(來源:利玉芳提供)
臺南客家文學的獨特性
由於臺南沒有集中的大型客家聚落,所以客家人的分佈比較分散,臺南市客委會認定楠西
鄉有客家聚落,但陳慕真教授實地訪問後,當地人認同自己是客家人的比例卻很低。對此
,陳慕真教授表示:「臺南是有一些客家人進行文學創作,但這些人是否能夠產出有脈絡
、有系統性的文學,我個人認為並沒有很成熟。如果要舉一個臺南客家文學的代表,那就
是出生於屏東內埔、嫁到臺南下營的女詩人——利玉芳。」
利玉芳嫁到臺南下營鄉後,在當地結婚、生子,並持續創作客語詩。若以她為參照點,可
以在她的作品中體現閩客融合的特色。作為嫁到福佬庄的客家人,她的作品中反映著自己
對原鄉(屏東內埔)的懷念,並融合庄下 講臺語的夫家(臺南下營鄉)的地景風貌,如
〈掌紋〉:
大人儕講
河壩手个細妹仔使得出嫁
心肝肚暗中歡喜
我係河壩手
嫁來小村之後
定定仔看掌紋
生命線親像故鄉个東港溪
連等阿姆个肚臍絆
事業線又像庄北个急水溪
順等彎彎个河路泅去
感情線个河壩唇
吹來鹼水草个味緒
恬靜个岸頂
還有息把野薑花个相思
利玉芳善用掌紋的意象,將掌紋類比為河川,連接母親的臍帶與下營鄉急水溪,透過生命
歷程的延續,將原鄉、夫家連結,從地景的融合到族群的融合,看到閩客之間的互動與共
生。陳慕真教授認為:「其實從這能看到臺南客家文學的特色也是被包裹在臺灣文學的縮
影中的。不同族群間的通婚、流動,透過客家人 嫁入臺語為主的福佬村莊這一視角,將
母語書寫的原鄉感情融入到腳下的土地中。利玉芳始終不曾忘記原鄉、轉而書寫他鄉故事
,而是選擇記住原來的語言,同時以融合共生的創造力,來表達對『他鄉』的認同。」含
蓄的情感包裹在意象鮮明的詩作中,更讓客家人「隱」性的美感錯落於字裡行間,作品的
生命力在不同世代的交替、遷徙的生命經驗中歷久彌新。
https://i.imgur.com/vI0MSoZ.png
利玉芳老師參與2022年臺南限定-客家人×客家美食×客家故事(來源:利玉芳提供)
大臺南的平原地景與燒窯 反映臺南客家文學的特色
臺南客家文學也呈現了「小」而「隱」的特色,這與桃竹苗這一帶有大型客莊聚落的文學
作品很不一樣,如苗栗南庄的邱一帆的作品中,就會充斥著苗栗作為山城的特色,如繚繞
的山嵐、依山而建的低矮樓房、山路崎嶇不平的描寫… …而利玉芳的另一首〈瓦窯〉剛
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熟識个人喊佢瓦窯
這係亻厓嫁來莊下以後
分亻厓毋會感覺著生分个所在
祖公留下來个這塊土地
佢識無日無夜燒自家
燒紅盡多个臺灣瓦
現在
屋頂个風景
分溜苔磧等大家个記憶
雖然窯肚个火已經烏忒
亻厓等庄內 个人也無毋記得
薄薄个紅瓦
疊乜壁角下任在佢生溜苔
喇叭花手牽手同佢揇緪緪
感覺著佢个手脈文文仔跳
柳樹乜同佢抵日
蓋像聽著佢勻勻仔透氣
識生產臺灣瓦个瓦窯
像三月開到泛紅个木棉花
遮等臺灣紅又紅个土地
利玉芳的描寫離不開大臺南的平原地景、燒窯的產業沒落後的景象。陳慕真教授樂觀表示
:「這也能反映臺南客家文學的特色。臺南雖然以臺語族群為主,但也有許多外來移民進
入,作為本土性很強的地方,臺南也在『地方性』特色中融合新的文化,如許多獨立音樂
不但以臺語創作,且加入唸歌的元素。當這些花樣進入現代音樂中,體現了一種融合後又
創新的新鮮感,這種本土味濃厚的多元性,正是臺南各元素相遇時,碰撞出的火花。」
https://i.imgur.com/RuAcWk5.png
利玉芳老師(最左)參與淡水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來源:利玉芳提供)
自內埔移居至臺南下營,利玉芳:語言成最大挑戰
客家詩人利玉芳與先生起初是筆友,在書信往返間逐漸了解彼此,由男方請人作媒,結婚
之前,利玉芳家中遵循客家獨有的習俗「查家門」— —為表示禮貌,登門前會事先通知
,再到男方家調查家庭、門戶,確認家世背景。早期家中有水牛象徵家產富有,客家人也
抱持著相同想法,父母通常不太會直接表明「我女兒可以嫁給你」,反而只說一句「你們
家的水牛很大隻、很健壯」表示沒有反對意見。
利玉芳於1973年走入婚姻,從屏東內埔移居至臺南下營,來到當時俗稱的閩南(Holo)庄
,當地人看到嫁過來的新娘,通常以閩南語稱呼其為「客人仔」,僅是語言習慣,並無惡
意。利玉芳觀察到,在地人對於客家媳婦的種種感到好奇,包括農事、家事、到煮菜方法
,她笑說:「有時候我們客家煮出来的比較好吃」,她接著說,農家小孩要守着灶,尤其
女性必定得熟悉勞動環境,所以不太難掌握。
起初由於周遭並無客家人,對於不會講福佬話的利玉芳(本身講四縣腔客家話),語言是
最大的挑戰,必須學習在地的語言與長輩對話,用詞上有許多不同之處,需要時間適應,
如福佬話的早安為敖早(音gâu-tsá);客語則為恁早(音anˋzoˋ)。
https://i.imgur.com/P8BMN44.png
利玉芳故鄉祖堂_內埔利氏河南堂(來源:利玉芳提供)
信仰的守護:利玉芳眼中的客庄伯公與溪仔邊風俗
信仰方面,客家人普遍祭拜土地公,尊稱為伯公,利玉芳小時候住的村莊內到處皆可見到
。客家早期的伯公僅是最傳統的墳塚形式,利玉芳回憶:「我小時候看過墳塚裡面,沒有
伯公,而是埋一些寫了吉祥話的紅紙代表伯公。」客家庄的伯公較為純樸,到後來才延伸
成能夠遮風避雨的小廟,與下營區茅港尾金碧輝煌的福德廟不同。
https://i.imgur.com/sFUyLPn.png
利玉芳童年時期常見墳塚式八卦伯公壇(來源:利玉芳提供)
https://i.imgur.com/MjALVBt.png
利玉芳內埔家鄉東寧村北柵伯公祠(來源:利玉芳提供)
除了伯公信仰外,利玉芳對於「溪仔邊」印象深刻。身為文學家,利玉芳平時需尋找新題
材,因而發現村民在中秋節會拜「溪仔邊」,這並非特殊的神祇,溪仔邊分割下營跟新營
,在北邊的村莊「五間厝」屬於新營,以豬頭、豬身祭拜;利玉芳住的村莊在溪邊以南,
則以豬尾巴祭拜。利玉芳回想:「當時沒有堤防,必須有人守著堤岸,在潰堤時敲鑼打鼓
,通知村莊的人。有一年下大雨到幾乎水患成災,村民恐慌地祈求不要潰堤,並發誓『如
果成真後會怎麼祭拜』,結果那次大水竟然改道往北移,沒有往南邊的下營,保住了村莊
。」因此風俗流傳至現在,居民仍拜溪仔邊,這是客家人所沒有的習俗。
與當地客家人的互動 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利玉芳回憶自身常去的一間美容院,老闆娘是來自美濃的客家人,曾經帶著她一起找師傅
訂製傳統客家服飾「藍衫」,師傅會依身分、年齡替客人量身打造。
https://i.imgur.com/r6qJWOR.png
詩人利玉芳擔任臺灣文學獎客家評審員致詞時,穿著藍衫。(來源:利玉芳提供)
利玉芳說,這件藍衫放了好幾年都還沒穿,一直到2023年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才首次展示。
當時客博會找到十四位在臺南從事不同行業的客家人,邀請每位提供三件物品參展,作為
客語文學詩人代表,利玉芳提供了藍衫、一支筆,以及一些日記舊稿,以象徵「拿過筆的
人,現在都打字了,寫稿沒有人要收。」之後在梅嶺舉辦的客家桐花季上臺朗誦詩詞、擔
任臺灣文學獎客家評審員致詞時,利玉芳皆穿著藍衫,她解釋:「穿這個(藍衫)一看就
知道是客家人,有這樣的服裝認定。
https://i.imgur.com/m8VoI4C.png
今年在梅嶺舉辦的客家桐花季,利玉芳身穿藍衫朗誦詩的照片。(來源:利玉芳提供)
飲食方面也能看出客家人在用語上的些許差別,如利玉芳的作品〈白頭公粄〉,「粄」字
源自客家,即為熟悉的草仔粿--由鼠麴草製成的粿,不過,這些年來,時間沖淡了族群
間的差異,客家與福佬在飲食習慣上已有些許融合,如客家人喜歡用野薑花葉子包粽子,
如今福佬人也會使用。
語言是傳承文化的核心
「沒有講客語,怎麼知道對方是客家人?」利玉芳表示,若要突顯客家,必須透過語言,
才不會被遺忘。臺語文學起步較早,逐漸受到注重,然而,會說客語的人口不多,以客語
書寫的人自然更少,她認為:「臺語詩人都寫了,我們客家人怎麼不寫自己的語言?」為
保存客語,詩人提筆寫詩詞、朗誦,早期作品以華語為主的利玉芳,著手將作品改寫成客
語,呈現細膩土地感情的同時,期盼讓客語被看見。
https://i.imgur.com/SDfEE7m.png
世界客家博覽會展區,利玉芳詩人的展出內容(來源:利玉芳提供)
https://i.imgur.com/53rEpQI.png
世界客家博覽會展區,利玉芳詩人的展出內容(來源:利玉芳提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