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穿了還不就是台灣史的老梗問題:「內地化」vs.「土著化」,「奠基者論」
vs. 「臺木論」
比較「本土意識」的人對清末劉銘傳的新政一向都是沒好話評價不高的,而對
日治時期諸如後藤新平這些人給予比較高的評價。
ps.
(一) 內地化
1978年,李國祁在台大歷史系舉辦「台灣史研討會」上,提出<清代臺灣社會
的轉型> ,指出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台灣的近代化設施,是學自中國,因此
認為台灣的近代化是向中國的內地化。
(二) 土著化
陳其南在〈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
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84 年)則認為認為清代臺灣社
會乃是逐漸發展出一套異於中國本土的本地文化。整個清代的台灣史演進可以說是
來台漢人由移民社會走向「土著化」變為土著社會的過程。
(三) 奠基者論
民間臺灣史學者楊碧川在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五月在黨外雜誌《生根》
上以筆名「高伊哥」發表了<後藤新平:臺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介紹日本殖民統
治臺灣的代表人物--於明治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西元1898-1906年)間擔任臺灣
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在上任的八年間奠定日本殖民統治基礎的各種措施和政策。楊
碧川藉由介紹後藤新平在台推動的各種統治措施和政策,肯定他為日本帝國主義的
發展及臺灣的現代化奠定基礎,並在結論中提出臺灣人被迫現代化的論點。
楊碧川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於打破當時原有官方的抗日史觀對於日本統治臺灣
史實與全盤否定,正式提出了對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之肯定論以及臺灣人被迫現代化
的歷史觀點。只是作者在文中過份凸顯後藤新平「現代化」基礎建設的理性和文明
面向,較為忽略了日本殖民統治手段的暴力方式,加上文章副題以「奠基者」這類
的稱譽之詞評價後藤新平,不免引發學者對文中呈現的「統治者史觀」以及「被殖
民心態」的爭論。
(四)臺木論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三月,《夏潮論壇》雜誌刊行了旅日臺灣史學者
戴國煇的<研究臺灣史經驗談>,文中介紹他長期批判的戰後日本殖民地統治歌頌
論,特別是「後藤新平治臺神話」,進而抨擊部分臺籍知識份子的崇日言論與心態
。他在文中特別強調清末臺灣的社會經濟與洋務運動作為日本治臺「前史」的歷史
重要性。他認為清末臺灣本土社會經濟的基礎,特別是劉銘傳的新政設施為日本殖
民當局提供了「臺木」,方便其在台灣「移花接木」,開展了「臺灣式殖民地型態
的經濟成長」並獲得成果。文中戴氏更是批判日人的「統治者史觀」。
戴氏的論點對於修正日本史學界及輿論的臺灣觀有著深刻的影響,可惜的是「
臺木論」在「臺灣近代化論爭」中往往成了具中國意識論者批判日人「殖民統治神
話」與臺人「被殖民心態」的主要修辭策略,而未能落實在研究與實證分析中。
當然,討論這些東西時,要不牽涉到或受到自身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的影響,
就跟要求McLaren的車又快又穩不會掉東掉西一樣的困難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