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過日本50年的統治,基本上,會講國語(普通話)的很少。
印象中,日本時代,孫文路過台北,跟某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是沒辦法直接交談的,
要透過紙和筆的才能溝通。
1949年,國府來台。
本省人自己就分了好幾個族群,閩南、客家、原住民。
而閩南按祖籍地域又分成漳泉,按居住地又可以劃分成山線海線,腔調是有差異的。
客家自己也分成南客北客,這點我朋友跟我聊過,他是高雄的南客人,他聽不懂竹苗
一帶的北客在交談什麼,原住民更不用說了。
外省人方面,各省都有,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方言,甚至一個省內還有不同的口音。
像四川這種大省,一個省兩三種方言的都有。
試問,難道不需要推行一個全國人民可以溝通的語言嗎? 當然是有必要阿
當時閩南語根本連一套可以和漢字的書寫搭配起來的系統都沒有。
請問是要用語言、文字俱接成熟的國語體系,還是學長老基督教會一樣KUSO出
一套羅馬拼音?
當然是直接用語言、文字俱接成熟的國語體系嘛........................
國民政府在學校推行國語教育的時候。
在學校強迫要用國語交談,一方面方便老師授課,一方面讓兒童能適應這套系統。
不然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那還教個屁國語。
至於下課後,你回家跟你阿母怎麼談,誰理你...........................
老實講啦,新加坡也這套獨尊英語的把戲,見怪不怪。
這種事也能拿來吵,根本呵呵。